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来自草原的大元瓷器


  元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新阶段,它承前启后,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业迅速崛起,除了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瓷等单色釉瓷器外,还成功地烧制了"青花""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瓷,结束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完成了中国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介绍的内蒙古草原出土的大量元代瓷器,均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它们为中国瓷器增添了一朵朵绚丽多姿的奇葩,也是元代社会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钧窑瓷器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禹县有100多处窑址,至元代扩大到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十余县境内。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等,装饰手法采用堆贴花,镂空多种,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
  "小宋自造"香炉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通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直口,宽沿、鼓腹、兽形足。折沿两侧加置一对长方形竖耳,下部附龙形贴饰穿过开孔,连接颈腹之间。颈上高浮雕三只麒麟,正面相对的两只麒麟之间有一无釉的长方形题记,上印刻竖书"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腹部浮雕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
  从香炉上的铭文,可知它的烧造时间是"己酉年"。而元代的己酉年有两个,一个是元定宗皇后海迷失称制时期,即公元1249年,一个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即公元1309年。1249年时,元帝国尚未统一,战乱不止,制瓷手工业必遭摧残。到1309年时,元代已建立全国统一政权,使制瓷业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工艺水平也迅速提高,才能烧造出如此精美的香炉。所以"己酉年"应为1309年。
  这件香炉,全器堆贴的繁缛纹饰,使其呈现出雄壮的浑厚风格,赋予了神秘的宗教气息,堪称中国钧窑香炉之最。
  镂空双螭耳瓶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通高38厘米。盘口,长颈。通体施天青色釉。颈侧对称双螭耳,腹部贴四个铺首衔环,瓶底由五条凸起的兽爪组成,爪间镂空,形成瓶底连座。
  此瓶造型美观,气派非凡。镂空、堆贴技术综合运用,使纹饰与釉色浑然一体。
  元代钧瓷,所呈现出的釉色蔚蓝明亮,流于器表的釉质润莹肥厚。装饰手法不再以刻、划、印等为手段,而是在简洁的造型之上添加对称立耳,并在立耳穿孔堆贴雕饰,将麒麟、龙纹、兽面以及铺首衔环广泛运用到器物的颈部和腹部,突出了花纹的立体感,充分展示出元代钧窑装饰艺术的独特韵味。
  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青瓷产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县,烧瓷时间自宋至清,南宋最盛,到元代有较大发展,并开始大量销往海外。釉色有豆青、粉青、梅子青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堆贴花多种。产品影响到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形成了庞大的龙泉窑系。缠枝牡丹纹瓶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高45.7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5厘米。通体施青釉,口呈喇叭状,长颈,下腹内收,底微凹。颈上部有弦纹数道,中部贴塑风鸟图案,腹部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部承托莲瓣纹。
  此瓶釉色晶莹,清秀雅丽。主题花纹是缠枝牡丹,以单线划出枝脉,再以贴塑堆出牡丹花朵,图案舒展流畅。构成了风鸟酋、牡丹身、莲瓣座在创意上的和谐统一。
  缠枝莲纹瓶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高50.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5厘米。喇叭口,长颈,下腹内收。颈部饰弦纹,腹部缠枝牡丹纹,底部承托莲瓣纹。
  这件瓷瓶,将纹饰做成凹凸不平的瓜楞形,再用出筋的方法,即施以薄釉露出荷叶白筋的装饰效果。使整个器物形成色泽反差,从而突出了花纹的立体感。
  元代龙泉瓷,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贴塑也普遍应用,纹饰题材广泛。但大型瓶类,多饰缠枝花纹,如牡丹、莲花等。莲瓣纹分布于瓶身底部,出筋效果为元代龙泉瓷装饰的显著特点。
  磁州窑瓷器
  磁州窑在河北磁县,窑场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诸省,是北方烧瓷品种最丰富的瓷窑。元代以彭城镇为中心,大量烧制罐、缸等。以白地黑花装饰最有特色,釉色、纹饰极富民间色彩。题诗四系罐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6厘米。小口,鼓腹,圈足,白地酱釉。腹部草书八句五言诗:"岁序成摇落,深居避俗喧。尘埃从几席,书剑沿乾坤。把酒真聊耳,题诗孰共论。东林有高士,赖肯过柴门。"题款为"上诰老"。
  这件四系罐为釉下彩。元代磁州器物书写文字的较多,但带有诗文的却少见。四系便于悬挂、提拿,颇具特色。白釉黑花罐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出土。高37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2.6厘米。圆唇,直颈,鼓腹,平底。盖为子口,塔形顶,上饰点状花纹,器身肩部图案均以二周弦纹相隔,腹部"花"字居中,周围填以花卉,下腹饰水波纹。
  这件瓷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题花纹占据视野中心,白色和黑彩的对比,形成了图案与色彩的有机融合。白釉飞凤纹罐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故城出土。高22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9厘米。直口,鼓腹,圈足。肩部为卷草纹,腹部剔飞凤牡丹纹,下腹饰一周仰莲纹,间以双弦纹。
  这件瓷罐,全部采用剔花手法,呈现出浮雕效果,使较深的胎色烘托了洁白的主题。两只凤凰飞舞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中,具有展翅腾空之动感。托起的仰莲又似出水芙蓉,显示出勃勃生机,构思十分巧妙。
  "大元国内"牡丹纹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出土。高23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7.2厘米。敛口,直颈,平底。内施褐釉,外施白釉。器表绘牡丹花纹,中部纵书三行文字:"至元二十二年,大元国内,二月二十日。"根据此款识,它的制作年代应为公元1285年,即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此罐以文字为主题,两侧牡丹对称分布,枝叶花朵自然清晰,更显粗犷。
  元代磁州瓷一般都是大型的,胎骨厚重。由于大量运用化妆土,釉色呈现洁白、乳白等,使器表光泽柔润,达到了"粗瓷细作"。从宋代的刻、划、剔花尚素,发展到突出的完全用绘画手法,表现为釉上彩和釉下彩。特别是在黑花瓷上,牡丹纹饰运用更加广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书写诗文,则表达了产品的主题思想,是元代磁州器所独有的风格。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是在釉下彩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在青花瓷工艺基础上,受唐长沙窑铜红釉装饰影响而创烧的新品种,为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
  折枝玉壶春瓶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全宁路城址出土。高2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喇叭口,细长颈,鼓腹,圈
  足。颈部勾勒三组变形蕉叶纹,叶内填以如意形云纹,腹部绘有对称的两朵折枝花卉。
  这件釉里红瓷器,釉色白中闪青,红彩呈粉红色。由于烧造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氧化铜在高温下较为活跃,温度过低,颜色发黑,温度过高又导致晕散现象。所以,它的出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红斑玉壶春瓶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路古城出土。高21.5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8厘米,口呈喇叭状,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撇。通体施青白釉,底部无釉,呈橘黄色。器表绘有大片釉里红斑彩。肩部和腹中部各饰两周凹弦纹。
  这件玉壶春瓶,色泽浓红,鲜艳明亮,奔放流畅,极为罕见。它的出土,以其优美的造型,华贵的色调,为元代釉里红家族增添了新的光彩。
  元代釉里红瓷为白地釉下施彩,用铜红料作着色剂,先在胎壁上勾画出图纹,再罩以透明釉汁,在高温还原条件下一次烧成。主要的装饰手法是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花纹,其次是将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经常与刻划、勾勒等手法相结合,线条粗细有别,纹饰简洁单纯。由于釉里红烧造的技术高、产量小、存世少,因此,每件器物都成为艺术珍品。
  青花瓷器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至元代正式烧制成功。是用钻料在瓷胎上描绘纹样,施釉烧成后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品种。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吉安,浙江江山,云南玉溪等,其中以景德镇烧造最为成熟。除了以彩绘装饰为主外,也采用镂雕及堆贴等附加装饰。它色泽浓艳,成色稳定,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效果。
  鸳鸯戏水纹盘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征集。高7厘米,直径42.5厘米。花式口,宽折沿,浅底腹,圈足。盘心主题花纹是鸳鸯戏水,盘壁是如意云肩纹间以海水纹地的鸳鸯、神鹿、仙鹤、莲花等图案。盘沿饰云水纹、漩涡纹,外壁两道弦纹间饰缠枝莲花纹。
  这件青花盘,图案装饰分为三层,将主题纹饰突出在盘底中心,盘壁及边沿花纹作为辅助纹饰,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使其繁而不乱,层次清晰,高雅富丽。
  缠枝牡丹纹罐
  内蒙古包头市雁家梁征集,包头市博物馆藏。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圆唇,鼓腹凹底。颈部饰一周花叶纹,石榴果实在缠枝叶的衬托下分布于上腹,两道弦纹及一周波浪纹,将主题纹饰牡丹突出在中间腹部,下腹装饰莲瓣纹。
  此罐用六组图案间隔组成,在白地之上以青料描绘花纹,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有机结台,形成了花朵茂密,多层分布的特点。
  龙纹高足杯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高7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厘米。通体施白釉,釉色泛青,口沿外侈,曲腹,高足呈竹节状。口沿内绘卷草纹,外壁绘行龙图案。
  这件高足杯,采用胎接的办法,将杯身与高足湿胎结合,且足内中空,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在艺术上追求意蕴之美,又是元代青花的独特风格,杯中暗纹的行龙放入酒后,龙体在水中光影的折射下立刻浮出水面,环曲腾绕,别有情趣,回味无穷。
  龙纹玉壶春瓶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高27.9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8.2厘米。圆唇,喇叭口,细颈,圈足。白釉之上绘一条青料行龙。
  这件玉壶春瓶,龙纹极具特色。高昂的龙首和口中伸出的长舌,给人以威猛的雄姿,飘逸的发鬃更增添了龙体的流动感,盘旋环绕的龙身使人感受到巨龙升腾于宇宙空间的神奇力量。
  风纹玉壶春瓶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出土。高29.5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15.2厘米,底径9.4厘米。敝口,颈下渐广,近底内敛,腹呈椭圆形,圈足外撇。口沿处一卷草纹,颈腹之间绘缠枝花卉。花丛中有一凤凰比翼双飞,腹部绘一周与口沿处同样的卷草纹,将上下图案断然隔开,腹底部饰以8瓣变形莲纹。
  这件玉壶春瓶,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结合的方法,构成整体图案。腹部所饰一凤一凰,占据了主要空间,翻腾追逐,展翅飞翔,极具动感,间隔填补的卷草、莲纹形成层次过渡。显示出勃勃生机,更加衬托出凤凰的婀娜多姿,充满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元代青花瓷,钴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进口料俗称"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晕散现象,常有黑色斑点出现。国产料色泽较浅,蓝中冷灰,不见黑斑。器型丰富多样,既有精巧的小件器,也有硕厚的大件器。纹饰往往不满全器,层次紧密,主次分明。主题纹饰除了传统的动物纹龙、凤外,增加了莲池鸳鸯图案,强烈表现出中国江南特有的景色。白蓝相间的青花瓷,取代了刻、划、剔印等手法,决定了釉下彩装饰从此跃居首位,体现出一种奔放雄浑、明丽淡雅的神韵,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审美取向,丰富了中国瓷器的美学境界。
  缸瓦窑瓷器
  缸瓦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猴头沟乡缸瓦窑村,是辽金时期北方较大的窑场,进入元代继续开窑生产。以烧制粗白瓷为主,兼烧各种色釉器和缸胎瓷器,产品种类齐全,釉色丰富,多为民间生活实用器,其中"牛腿瓶"是具代表性的器物。
  黑釉"葡萄酒瓶"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出土。高43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9.3厘米。小口,折唇,溜肩,细长腹斜收至底,假圈足。肩部露胎处阴刻"葡萄酒瓶"四字,以下施黑釉,并饰瓦楞沟纹。
  此瓶又称牛腿或鸡腿瓶,用于储酒装水。造型设计独具匠心,把瓶口开得很小,这样酒或水不容易溢出,利于存放。上粗下细的曲腹瓶身,使它与人身体有较大的贴靠面,瓶体不易滚动,坚实稳固,便于携带。同时,将器表做成瓦楞凹槽,行走时可以系背在身上。这种酒瓶,以其鲜明的游牧个性,成为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一种容器,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缸瓦窑瓷使用的瓷土原料产自附近的山中,这种瓷土与高岭土有所不同,它类似煤矸石,颜色纯黑,须先行磨碎复经淘洗过滤后方可为用。所以要加工精细瓷器十分不易,故此,细瓷器物出土甚少。但黑釉器特别发达,釉色肥厚滋润,明晶光亮。纹饰手法以刻、划、印居多,并在器物肩部或底部刻、划文字,成为该窑瓷器特征之一。
  以上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自不同的产地,却同出土于内蒙古草原,足见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发达。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四百余年的汉族与北方草原民族对峙的割据局面,取得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元朝大统一。开辟了蒙古政权在汉族地区的统治,掀起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元朝的大一统,迎来了东西方陆路交通的鼎盛时代。为加强中原内地与北疆草原的联系,元朝政府开辟了数条驿道,通往上都和大都的有帖里干道和木怜道,是岭北行省与内地之间的主要交通驿道。此外,还有一条穿越甘肃行省到达漠北的纳怜道。这三条驿道,将上都、大都、哈喇和林紧密地联系起来,为草原与中原及东方与西方的畅通无阻铺平了道路,促进了草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这广阔的区域里,草原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大为加强,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草原地区的牲畜、皮毛等物大量输往中原各地,中原的丝绸、布匹、粮食、茶叶等生活用品和各种手工业制品,以及象牙、珍珠、宝石、香料等奢侈用品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草原地区。同时,草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诸如上都(今内蒙古锡盟正蓝旗)、应昌(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集宁(今内蒙古集宁市)、全宁(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德宁(今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等。这些城市既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商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手工业繁荣兴盛,为元代制瓷业的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见,元朝广阔疆域的形成和大一统的局面,增添了共同缔造祖国历史文化的新鲜血液,为中西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网站目录投稿:语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