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虚实相生与诗词教学


  内容摘要:为了改变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的现状,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拓展诗词教与学的广度深度,诗词教学形式多样化,教给学生一些读诗词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触发 广度深度 形式多样 读诗技巧
  五千年文化 三千年诗韵。许多诗词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深深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并传承中国诗词责无旁贷。
  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诗词教学功利化。把诗词的鉴赏等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答完就意味着整首诗的鉴赏结束。而且在解读的过程中碎片化,重视字词的分析而忽视整篇作品的解读,缺乏对整体意境的沉潜涵咏。二是学生学习诗词机械化。大多数学生解读诗词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深入理解每首诗词的实际内容和情感,生硬套用一些术语: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愤闷忧伤、思念家乡等。同时,学生只重视高考背诵篇目,而且只是死记硬背,不去理解诗词的意思。如在默写《登高》时,一些学生时常把"繁霜鬢"写成"繁双鬓",他们不知道一个"霜"写出诗人的诗人的白发像霜一样白,形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愁。因为诗词教学的功利化和学生学习诗词机械化,最终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不高。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
  为了改变诗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的现状,笔者认为不妨虚实相生,拓展诗词教学的途径,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培养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需要具体的触发点,最好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在教学中,以下几个节目可以为我们诗词教学所用。
  一是《中国诗词大会》。我们应该还记得,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涌现出一批中学生诗词达人,比如武亦姝、姜闻页、侯尤雯等。其中,勇夺桂冠的武亦姝成为中学生的偶像:身高1米8,外表俊秀,气质温婉。约2000首诗词存量让她在《中国诗词大会》"气场十足",形像体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内涵。在后来的采访中,她说诗词和诗人能够与她精神交流,影响他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观。也许有学生会说,武亦姝、姜闻页、侯尤雯等人对诗词的热爱,与他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而家庭平平的他们缺少热爱诗词的家庭氛围。那么,那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另一个人物就能说明热爱诗词是不分阶层和经济条件的,她就普通的农村妇女白茹云。在生病最痛苦无助的时候,她与诗词结缘,并从此对诗词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她说诗词给她心灵以滋润,给她力量,让她勇于面对病魔。她不仅背了大量诗词,还自己尝试写诗填词。她对诗词热爱感动很多人,更感动了歌手黄绮珊。她为此专门为白茹云唱了苏轼的《定风波》。学生经常看《中国诗词大会》,他们会明白热爱诗词不仅仅是学习的事,更是与自己情感和世界观有密切相关。
  二是《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中的每一首歌曲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歌曲的完美结合,来歌唱这些经典诗词的有大明星,也有学生的同龄人,比如王俊凯演唱钱福的《明日歌》,王泓翔演唱毛泽东的《咏梅》、柯洁演唱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他们拉近了经典诗词与中学生的距离。在聆听优美旋律歌曲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这些经典诗词蕴含的精神养料。比如,由支教老师梁俊演唱的袁枚的《苔》,诗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如苔一样卑微,也要像牡丹一样怒放自己的青春。这个节目的一大亮点,不仅有演唱者讲述演唱这首诗词的初衷,更有鉴赏团评析,听诗词背后的内涵。节目的常驻嘉宾康震教授的解说独具特色:从传唱者所选的诗词开始鉴赏,由诗词及歌曲,从诗词本身精神内涵到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比如,在陈彼得唱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后,康震解说这首词是一个悲愤英雄对盛世中国的向往,并说现在正在崛起的中国如辛弃疾所愿。
  三是《喜马拉雅》诗词节目,如郦波的《品千古最美情诗》,康震的《品读古诗词》。在这些品读诗词的节目中,既可听到主讲人对诗词深情朗读,也可以听到主讲人对诗歌深入解读,还可以听到主讲人对与一首首诗词有关的延展性解读,从而能全面深入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这些音频时间不长,对每首诗的解读差不多十来分钟,占用的教学时间不长。笔者曾经让学生听过郦波的《品千古最美情诗》,他们对这些解读非常感兴趣。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管是视频,还是音频,都会让学生觉得诗词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有趣的。
  二.拓展诗词教与学的广度深度
  现在诗词教学都是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一首首诗词作快餐式阅读,围绕诗人或诗歌的延展性的教与学很少。在快餐式阅读中,学生对诗词学习会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
  其实,在诗词的教与学中,节奏可以慢一些,教师和学生做一些延展性工作。教师可以阅读一些有关诗歌或诗人的书籍,比如安意如的《陌上花开》、李颜垒的《最美不过诗经》、夏昆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和《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上官紫微的《最是元曲销魂》以及江湖夜雨的《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等。读过这些有关解读诗人和诗歌的书籍,教师才会有深厚的诗歌积淀,在给学生解读某首诗歌才能有更宽阔的视野。学生在学习某位诗人的诗歌专题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评论某个诗人的文章,比如:梁衡写的《读韩愈》、《读柳永》、《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等。通过读这些专题性的文章,在诗人的际遇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诗人某一首诗词的情感世界。
  三.诗词教学形式多样化
  和其他教学内容一样,为了让学生乐学诗词,不一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一是学校或班级举行类似《中国诗词大会》形式的诗词吟咏比赛。为了诗词上下句能接上,学生必然在学习中去积累大量的诗词;为了答出诗词的知识点,学生在积累诗词的同时必然会理解诗词的意思;为了能在飞花令这个环节顺利通关,学生在积累诗词的同时会自觉围绕某一个字横向纵向联系,进行专项积累。二是鼓励学生去研究喜欢的某位诗人,写出评论文章。为了准确评论某位诗人或词人,学生会广泛阅读关于诗词作者的生平的资料,从各方面去了解诗词作者的思想和他诗歌的艺术特点。三是让有音乐专长的学生尝试把自己的喜欢的诗词谱成歌曲,并唱给班级或学校的师生听。学生的谱曲过程,就是他们对诗词认识升华的过程。
  四.授之以渔,学生学习诗词有法可循
  诗词教学不能完全功利化,并不代表我们不教给学生一些读诗词的基本技巧。读诗词的基本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巧读诗词的标题和注释,猜测诗词的情感。比如诗词的标题有"送""别"之类的字词,学生应应该猜测到诗词中的情感可能是"悲痛惜别""对友人的担忧牵挂"或是"对友人的鼓励"等。二是识别独特的诗家语,还原成符合现代漢语顺序的句子。所谓的"诗(词)家语",就是古诗词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所以学生读诗词时要把诗家语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顺序的句子。比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三是告诉学生,在读诗时要善于运用想像。由于诗词受体裁和字数的限制,作者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因而有大量的留白。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去还原诗词本来的样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寻隐者不遇》,明明是三问三答,诗人却只用二十字了,就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的留白,这就学生发挥想像去弥补这些留白。这首诗需要学生以下几个问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加上"你师你到哪里去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加上"你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加上"你师父在大概这山中的哪个方向采药去了",加上这个问题后,整首诗的内容就完整了。四是细品诗中的意象,揣摩景中之情。诗词的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让学生善于根据有限的意象去揣摩诗词中的情感。比如意象的色彩灰暗,那么情感一般是悲伤低沉,如果意象的色彩是明亮的,那么情感一般是愉快欢乐的。如果诗词中出现"月"的意象,情感一般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如果诗词中出现"松""菊"的等意象,情感一般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或者归隐的渴望。五是积累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如讲抒情方式时,给学生讲清诗词的抒情方式的基本类型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中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古抒情和借典抒情。比如在讲描写景物的方法时,向学生讲清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有:感观的变化、远近高低的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和选取典型的景物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在读诗词时,就会大大减少阅读的难度。
  诗词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培养学习诗词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把拓展诗词教学广度深度为主要任务,把诗词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给学生读诗的基本方法为抓手,有虚有实,厚培诗词的土壤,诗词的教学才可能迎来春天。
网站目录投稿: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