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的爱好不多。因为喜好静的缘故,也好打发无趣的时光,读书本自然成了我唯一的所谓爱好了。由于经济一直处于不富裕,买书的事也是捉襟见肘。我十分羡慕那些拥有大量藏书的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之我来说,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因为喜欢书本,又多少口袋羞涩,我到现在也没啥可观的藏书。只是断断续续的读,时常聊以自慰,让自己的灵魂更加的安妥了。 如果从初中走出渭北的农村,到今天算算,我大概喜欢读书,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我从来不属于那种脑子聪明,也缺少必要的心眼,有些固执,就像我的家人常训斥的一样,是个死犟死犟的脾性。可我对于自己执着的事情,如读书,又是一以贯之,毫不懈怠,就算经历风雨的季节,依然充满光明的渴望。 许多人谈起自己读书或写作的经历,总会不由自主的提起,当年影响和触动他或她的书籍和作家。我初中毕业,放弃了考高中的机会。依然没出息般的念了一所普通的中专,现在看来一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 小时候的事忘得差不多了。很多年前平淡和日常的岁月里,我却时常从爸妈的谈吐中,听到对比自己年长四岁的哥哥的夸赞。说我哥小时候,如何如何喜欢读书,像读《水浒》读《三国》等等的。而自己喜欢读书,大概也只能靠后退的有些迟,有些令人羞于谈及,也没啥资本。自从读了离家较近的那所学校,不像初中时期的那样紧张,可供支配的时光也多了。应付完功课了,利用闲暇,阅读喜欢的读本,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一段时间,爱上故乡陕西籍作家的文字,总是百般搜寻,首推如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方英文,老村等等。当然其它作家张贤亮,张承志,迟子建,方方等,早已忘记的作家的姓名还有许多。贾平凹的各类书籍我基本上都读遍了,也包括别人关于他的只言片语或评论。前些年,我总是被他的作品和文章所俘虏。虽然至今,我的藏本几经搬离,忍痛割爱,嫌烦丢弃等诸种因素,也所剩无几。 有一年,父亲带我去了省城。那是我刚从中专毕业的一年,初入社会,感觉一切都是新鲜和未知。那也是我头一次出门见世面的机会,像我刚被父亲从故乡,窝了四年乡下,又接回中考的那一年,我好久都没近距离的接触外面更大的世界了。如今我走到哪里,都要逛逛书店或叫喊打折处理图书的地方。那一年,我正等待分配的日子。父亲是让我到城里开眼界来了,我竟一个人出门又去寻书了,走在城里繁华街道,有些胆怯,不知所措,走着走着进了一家书店,转了一遍,又走出,似乎没寻到想买,被一位时髦的女营业员责怪的眼神,至今都似留有印象。在那短短的几天时间,我唯一收获,是独自走了好长的路,独自又按着原路返回,自足的手里拿着那位挚爱作家的两本文集,显得欢喜和鼓舞。回来的路途中间,为了犒赏自己一样,坐在马路旁边的小吃摊,高高兴兴享用了一碗。 还记得在读中专的那座小城,许多的年前,小城并无大的变化。有了漂亮的广场,街道,超市等的新奇变化,也才不过几年的时光。忘不了,街心花园和高原魂的雕像,也忘不了嗜书如命的苦读唏嘘,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模样。趁着夜幕降临,搭乘公交,周末一天泡在图书馆的满足了,却不能误了上晚自习的匆忙赶回校园。想想那时的心竟是孤单的,无人理会,无法与人分享交流。同时也是幸福的,满足的,却不得不承受灵魂暂无居处的流浪与漂泊。 近些年,乘坐火车和汽车的次数多了。始终来往穿梭在,地图上看来只有那么一咋距离的故土与高原之间。经常一夜之间,天地景物,恍然一变,让人醒目,焕发了年轻与活力,是又踏入那片关中或渭北的土地了。 我总会在闲暇之际,回味已逝岁月。时常也会身临其境般的在脑海还原关于嗜书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