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语文概说


  邓旺林
  一、何谓语文
  1.关于语文的几种说法
  (1)语言与文学
  (2)语言与文学
  (3)语文=语言
  叶圣陶:"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
  "初始用"语文’题命学科是叶圣陶先生。他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又曾明确指出,这指的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什么这两者可以"合言之’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个——语言"。[2]
  (4)语言与文章
  张静:""语文’是什么?有人理解为"语言文学’,有人理解为"语言文字’。不同的理解必然要反映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的的要求中。语文教学从哪些方面加强,意见也不一致。根据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书简》的意见,现在的"语文’是由始于清朝末年的"国文’和始于二十年代的"国语’演变来的。新中国建立后不再用"国文’和"国语’,而是从中各取一个字,叫"语文’。"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因此,我们认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章’更切实际。"文章’是文字、词语、句子、篇章的集合体。自然包括"文字’。同时,"文章’又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意的书面语言。当然也包括"文学’。"[3]
  过去有人将语文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六大块),二是文选部分(包括一般文章与文学作品)。这正是"语文是语言文章"这一的观点反映。
  可以说,上述几种说法虽然都提出了语文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并没有把语文学科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内容比较具体地揭示出来,显得有些语焉不详。
  2.语文是什么?
  我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作为一门与数、理、化等学科并列的学科,语文乃是研究语言材料的组织与运用的规则与方法的学科。
  显然,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研究语言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语言学是有很大差别的。尽管二者都以语言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前者着重研究的是某一种语言的社会应用,而后者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理论方面。二者研究的方向、广度、深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语文属人文约定’的科学,与教育学中的"思维判断’的数学、"实验得出’的理化等不同。把技巧技法理解为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是断乎不成的"。"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的整体感知的特点"。"符合作为"人文约定’的语文学科重"意会’、"体悟’。神摄的富有弹性的"人治’倾向的"。[4]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当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这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叫思。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5]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巢宗祺分析说:"中学生语言水平低的问题,最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内容"。[6]
  二、语言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语言
  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语言的性质看)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形式首先是语音。语言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有的语言还有文字部分。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
  (1)人类交际工具的多样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较少时空上的局限性
  B、语言在表情达意,传输信息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强
  (A)语言能十分明确、精确地表情达意
  (B)语言在传达信息方面具有概括性
  (C)语言能化模糊为准确
  (D)语言运载信息的能力最强
  (E)语言具有全民性,适用范围最广,能用性最强
  (F)语言的使用最广泛、最频繁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二)什么是言语
  言语是社会成员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指的就是我们利用各种语言材料(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表情达意、传输信息的活动,也指人们在这种活动中所说(写)出的话(句、段、篇等)。
  (三)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语言与言语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则是语言的具体体现。" [7]
  言语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词或词组,它提供认知意义;二是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语气词是语气的辅助工具,属于语气部分),它提供主观感情和语用内容。 语义包括认知意义和非认知意义(蕴含义)。 语言的语用方面,是语调、类语音(如颤音、大声而急促)等作用于词、词组上面,使它们所表示的认知意义能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
  (四)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文字并非"语言符号的符号",它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语言作为适应人类交际需要的一种表义的符号系统,它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语言(适用于口耳交际)一是形音义结合的视觉语言(适用于书面交际)。如果说语言就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话,那么,文字便是形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也同样是属于语言系统。无论怎么说,语言与文字之间存在的只能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语言包括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即文字)。[8]
  三、语文学科的地位
  语文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学科体系上的基础性。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如学数学,离不开语文的基础。如对"除"与"除以"的辨识。
  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三十年,发现了电磁原理,但由于其文字表达模糊不堪,写出的《电磁实验研究》晦涩难懂,其提出的观点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非议,得不到科学界的公认。后来,年轻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用准确的语言阐述了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原理,使之立即得到科学界的一致承认。一项伟大的科研成果,由于文字上表述不清,使人类社会晚受益了五十年。[9]
  青年化学家查尔斯·马丁·霍尔二十二岁时发现了一种电解法,从而使铝的商业生产成为可能。霍尔将其科研成果写成论文。由于这篇论文写得含混不清,以致有一位爱说笑话的人打趣说:"霍尔几乎成功地使人无法了解他这一项发现"。[10]
  一个制作并出卖松花蛋的小业主,如果他能写制卖松花蛋的论文,在美国,他就可能得到博士学位,如果不能写,即使他的松花蛋再好,他也仅仅是一个小业主而已。[11]
  四、语文学习的目的、任务
  1、学会运用语言这种交际工具,为成功地进行社会交际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当在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小学阶段应使学生能认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听懂别人的话,说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中学阶段应全面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具备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2]
  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国正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13]
  张志公先生曾在《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描述说:"他信(按: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中学生)普遍需要的将是……"出口成章’的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14]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张鸿苓认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文学教育当然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绝对不能搞成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要求过高。" [15]
  美国舍弗公司总裁亨利.柏莱斯东说过:"与他人做有效的交谈,并且赢取他们的合作,是我们在选拔的人选中,所积极追寻的一项能力。" [16]
  美国对工程师业务能力的衡量标准中,将"表达意见的技巧"作为重要的一条。[17]
  2.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参加社会工作、开展科研打好基础。
  这点已在"语文学科的地位"中作了阐述。
  3.学习语文的同时,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语言这种工具具有人文性、社会性、思想性强。
  4.通过学习语文,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培养与发展自学自能的能力。
  五、语文课学些什么
  就语文方面而言,主要是两大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一)语文知识
  1、语文基础知识
  (1)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语言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2)修辞知识——研究语言的临场应用。解决"说得好"的问题。
  (3)逻辑知识——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
  2、语文的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
  (二)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有的属于动作技能,如一般的、日常的书写(不是带表现性质的书法,这种写字并非纯属动作技能),但更多的是属于智力技能。因此,发展语文能力与培养、发展智能是分不开的。
  语文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不同语种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还有一个"译"的问题。但"译"也是在听、说、读、写方面起作用,同样表现 为听、说、读、写)。这是根据语言交际的实际概括出来的。[18]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的转化,是知识的表现;知识是能力的前得、条件。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练",但知识储备对形成能力也有极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要提高语文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训练,即多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知识的储备(通过多读、多记、多听)。此外,为发提高练的效果,也有必要加深对语文能力的了解。
  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
  1、听
  听包括生理上与心理上两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指听声辨音(作用于语音的物理性质方面),心理上的"听",主要是指理解(作用于语音承载的信息、情意方面)。听的基本要求主要是:
  (1)听得快、听得清、听得准(此指听得准对方发出的语音)
  同一个人讲出来的话,对于同在现场的甲和乙而言,甲听得快、听得清、听得准,而乙则跟不上,听不清、听不准,这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
  从听者方面来检查,或是听力上的差异(这是生理上的原因);或是注意力方面的原因,前者集中而稳定,后者则分散、不稳定(这是心理上的原因);或是特定的语言环境、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同,等等。
  例如:听歌时把"友谊万岁"听成"又一碗水",这是原有的知识储备方面的问题。听过这首歌的人一般说来是不至于这样的。
  紫郁《流言》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就在我说新来的部门经理长得挺酷,有点像日本的竹野内丰的2小时之后,整个销售科都在传我暗恋"竹野内丰’,并且——我被"竹野内丰’叫进了办公室。"半小时后,"我"走出办公室,同事小曼问:"怎么样?你们说什么?怎么这么久?""我""没好气地"说:"没什么,他只是问了我。……""话没说完,小曼便飞一样地跑开了。"由于"问(wèn)了我"被人听成"吻(wěn)了我",有人为"我"打抱不平,在林经理手机上留言:"吻了别人要负责",又恰好被其女友看见,把其女友气走了,害得新来的林经理不得不在第二天便辞职了。[19]这个故事说明了语言环境对"听得清、听得准"的影响。
  从说者方面来检查,听不清有时主要是说话者发音不准造成的。如:
  《老广学"说话" 常常闹笑话》[20]中写到一"老广"(广东人)在外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与一女服务员的对话:"小姐,水饺多少钱一碗?""流氓!""六毛?不贵。" "老广"把"水饺"和"碗"说成"睡觉"、"晚",又把"流氓"听成"六毛",于是闹出笑话和矛盾。
  (2)听得全、记得牢
  这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要听得全、听得完整,当然离不开听得快、听得清。但是,只具备良好的听力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状态,如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理解力等也是很重要的。是否记得牢不但与记忆力有关,同样也与注意力、理解力以及听者原有的知识储备等有关,还与讲话内容等有关。
  (3)迅捷、准确、完整地把握说者表达的要点、中心、真意,获取信息、辨识正误。这主要属心理上的"听"。
  一位中年太太发现,新搬来的邻居夫妇很亲热,每天早晨上班前,那年轻的太太一定把先生送到门外,然后深深地一吻。中年太太颇为羡慕,对自己的先生说:"为什么你不这样做呢?"先生回答说:"怎么能这样,我还不认识她呢!"只有气煞老婆的份。无意中一句话泄露了什么?[21]—这是听者对说者的话作了别解。这与听者的思想意识有关。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幽默":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不留心听讲的同学。老师:"张明,我刚才说了什么?"张明:"你说:"张明,我刚才说了什么?’。"———张明这样回答老师的提问,有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真是没有准确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
  (4)及时、适当的作出反应
  作为听者,除了听以外,还要在听的同时作出相应的、恰当的反应,以利于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全身听")
  "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捕捉信息。……听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快速而精确地处理信息。……听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对讲话者作出反应。" [22]
  2.说
  美国对工程师业务能力的衡量标准中,将"表达意见的技巧"作为重要的一条[23]。
  "说"作为口头表达方式与"写"是同一类的活动。"说"相对于"听"而言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要特别注意"说"的目的性与有效性。
  "听、说能力之间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由于性格及其他心理因素,有的人善于倾听对方意见却拙于表达,反之,有的人能清楚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善于反应灵敏地把握别人讲话的要点。一般而言,主观而自信的人听的反应能力往往较弱。青少年由于年龄特征以及缺乏实践锻炼,往往不习惯长时间地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讲话,也不善于把别人讲话的要点条理化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24]
  "说"实际上包括声音的运用、话语的组织、态势语的配合等方面。对"说"的要求也反映在这些方面:
  (1)声音的运用方面:
  吐词清晰、准确,发音响亮有力(咬字发音);语速恰当、停顿恰切、重音准确、句调适宜、自然;语流顺畅,语句纯净(去除语音的杂质)。这里有些是属于生理上的问题。
  关于"吐词清晰、准确",例见《老广学"说话" 常常闹笑话》[25]
  (2)内容的表达,言语的组织(词语、句式、语气等语料的运用,修辞方式的运用等)方面:
  简明、准确、生动、得体;有条理、有中心、详略得当。
  (3)态势语运用方面:自然大方、适量适度、简明得体、文雅有风度。
  3.读
  主要不是指生理上的"视"的行为,而是指理解。
  要求经济、有效地把握书面材料中包含的信息,辨识正误,形成见解;学习良好的写作方法,能对文艺作品作美学欣赏。
  4.写
  主要不是指书写(书写方面主要要求工整、清楚),而是指写文章(包括整理材料、组织成篇)。要求写作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合体、言之合式(应用文)、言之有效(能实现交际的目的,起到交际的作用)。
  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来上口,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属于言之有文的问题)。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过:"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中腔是舒服的"。
  《留真情于母校 献爱心于社会》[26]一文报道南京大学九七届毕业生为该校浦园校区的学弟学妹们捐设2.11万元"南京大学浦园奖助学金"及捐款、书籍、衣物等给贫困地区和希望工程事。此文标题若改为"真情留于母校,献爱心于社会"。意思虽无改变,读来却颇不顺畅,很是拗口。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文章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行款格式与书写方面也是文章写作中要充分注意的。
  此外,还有"译"的问题。一种是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同一种语言的转译;一种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语系、语种的语言间的转译。它在听、说、读、写中也有不同的要求。
  七、关于加强听、说训练的问题
  1.强调加强听说训练的原因
  (1)听与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频繁
  [美]雷蒙德•罗斯:(在传播方面)"人们把高达60—70%的时间放在听讲上"。听、讲、读、写所占比例依次为42%、32%、15%、11%。[27]
  (2)听说训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较为薄弱
  (3)中专语文教改的要求、"三个一"的要求(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口流利的说话。"一篇好文章" 主要指应用文)
  2.如何加强听说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1)经常化
  (2)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达到训练目标
  语言运用基本功的训练→社交口语的训练(更难,对心理素质要求更高,还要求有一定的社交经验。)
  语言运用基本功的训练方面,就"说"这一项而言,要求逐步达到:
  吐词(咬字)清晰、发音响亮有力、圆润→语句完整、语流通畅连贯、语速恰当、停顿合适、句调高低有致→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表意准确(而不是语无伦次、漫无中心、表意含糊)→语言简练(不重复累赘、少杂质)、生动(不是索然无味、面目可憎)。
  态势语的配合方面主要抓自然大方、适量适度、简明得体。
  说的方式上:
  备稿式→即席式;
  片断性说话→一席说话
  独白式→交谈式;
  小范围内说话→大范围的当众说话
  3.激励与压力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4.抓当众说话的训练。
  让学生经常当众说话,克服怯场现象,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表达技巧。
  【注】
  1.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一期 p14
  2. 河北昌黎师范赵师民《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载《语文学习》1991第十一期
  3.见《语文教学应当改进》。载《语文学习》1991年第二期p14
  4.章回《作文是什么——〈全国中学作文精品走廊〉的体例设计》。载1998/03/08/《中国教育报》第二版。
  5.李建平《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见1998/02/26《中国教育报》第一版。
  6、12.李建平《走出识字教学的误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三)》。载1998/03/12/《中国教育报》第二版
  7.《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P24
  8.详见拙作《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见新浪网"芙蓉书阁的博客"
  9、11.吕枚《写作课与"通才"教育》。载《应用写作》1988年第一期
  10. [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p19
  13.李建平《阅读教学亟待加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二)》。载1998/03/11/《中国教育报》第二版。
  14、15.李建平《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载1998/02/26/《中国教育报》第一版
  16.美· 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P12
  17、23.《中专语文教学》1991年第三期P16
  18.详见《语言与语言交际》
  19.见2001年第九期《中外期刊文萃》P24
  20、25.见1998/03/01/《羊城晚报》第九版
  21.金秋《吻的絮语》。载1992年12期《黄金时代》P54
  22.韩进水编译《听话技巧》P3-4
  24. 章熊《语文教学听说训练初探》。载1984.3《中国语文》
  26.《文摘报》1997年7月10日第一版
  27.可参阅拙作《中专语文教学加强听说训练漫议》,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中专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一书。
网站目录投稿: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