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仅靠读书日远远不够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图书馆、学校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来推广阅读,为阅读普及注入推动力。一时间,读书成了热门词汇,阅读成了时尚,可以预见在读书日乃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阅读将会继续保持热度。但在每年的"读书日""读书月""书香节"等活动之后,阅读的热度就会逐渐减弱,有时会觉得已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统计,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一数据相较于2011年人均4.35本的数量已上涨了3.51本,但相较于邻国日本、韩国,相较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动辄数十本、五六十本的阅读量,7.86本的阅读量劣势明显。
  从小的方面来看,阅读关乎一个人的个体知识、修养等;从大的方面来看,阅读关乎国民的素质、民族的素养,关乎国家的未来。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关系着学生走向社会后阅读的质和量。那么,如何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呢?
  一是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将阅读视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许多学校将阅读看成是语文课的事、语文教师的事,没有从整体上、大局上来审视阅读。至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关阅读的事项、活动开展得好不好等,往往习惯性地走走过场,未能将阅读落实到思想上、体现到行动中,致使阅读仅仅靠语文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的职业自觉性来落实推动,成效难有保障。所以,学校要将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推动,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强化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让阅读的思维意识在教职工脑海中扎根。同时,要始终把阅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按年级、分学段来定目标、抓落实,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的成效。
  二是行动上要注重保障,让阅读成为一种现实习惯。学生阅读的书籍一部分来自家庭和自己购买,大部分来自于学校。学校要整合资源平台,打造富有特色的阅读空间,实现学生有书读、有地方读、能读好书的愿望。学校要重视自有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优先保障图书购置经费,定时补充、更新图书室的图书,不能在图书室建设上一动不动,等着上级配发图书,等着外界捐赠图书。学校要打造开放式的阅读空间,除建好阅览室外,还要尽量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让图书走出图书室,进楼道、进教室、进宿舍,让学生随时有书读,随时可读书。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来推进阅读,比如三月"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诗会、四月"丁香花开,书香味来"的读书月、五月"青春有约,畅读未来"的读书分享等。
  三是阅读中要注重引领,让学生乐读善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图书的选择也具有这种特性,只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于其他方面的书置之不理。这时,教师就要体现自己的引领作用,按照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习惯等因素为学生开列书单。书单中的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业水准、兴趣爱好,还要有所拔高,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教师要发挥身教的优势,自己先做一个读书人,用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积极打通校内外的阅读通道,与校外的图书馆、读书爱好者互通有无,让阅读公益组织、阅读推广人加入到学校推广阅读的队伍中来,借助外界的资源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网站目录投稿: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