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诗经青蝇原文及赏析


  营营青蝇①,苍蝇飞舞声营营,
  止于樊。飞上篱笆把身停。
  岂弟君子②,平易近人的君子,
  无信谗言。害人谗言您莫听。
  营营青蝇,苍蝇飞舞声营营,
  止于棘。飞上枣树把身停。
  谗人罔极③,谗人说话没定准,
  交乱四国。扰乱各国不太平。
  营营青蝇,苍蝇飞舞声营营,
  止于榛。飞上榛树把身停。
  谗人罔极,谗人说话没定准,
  构我二人④。离间我们老交情。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①营营:往来的样子。 一说"营"通"",小声。 ②岂弟:同"恺悌",和气、平易。③罔极:没有准则。④构:陷害。
  [赏析]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往往有种忧患意识:对世道隆污的忧患,对民族存亡的忧患,对怀才不遇的忧患等。而在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时往往又与对小人谗言的谴责联在一起,并把这看成是君门难启、有志难伸的主要原因。屈原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ji,又读qi)怒"等都是在抒发这类感慨。这首《青蝇》也是如此,诗人带着愤怒、也带着担心谴责小人惟利是图,没有个道德标准,他们信口雌黄,给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诗人反复告诫那些和气平易的朋友,千万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受小人的挑拨离间,全诗显得语重心长,也显得忧心忡忡。从中,我们仿佛能感觉到当时鸾鸟伏蹿,鸱鸮翱翔的昏乱政局,以及正直善良的人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
  《青蝇》三章,全用比体。诗人以青蝇为喻,反复申述上述主旨。在所有的害人虫中,苍蝇恐怕是最令人讨厌的,鲁迅先生曾说过,在跳蚤、蚊子和苍蝇之中,最令人讨厌的就是苍蝇。鲁迅曾用幽默风趣的笔法指出苍蝇的可恶,认为它能在人们的不觉察中传播病菌,造成危害,又喜欢找缝隙、寻伤口来作祟,这很有点像谗佞小人,使人们在不觉察中受其祸害。所以,《青蝇》中以嗡嗡作响、到处乱飞的苍蝇来比喻那些到处造谣生事的小人,确是既形象又准确,苍蝇也从此与谗佞小人的形象连到了一起。
  这首诗在比喻的具体运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民歌中比喻的运用,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前为比兴,后为本旨,如"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墙有茨》)。另一种是前为本旨,后为譬喻,如"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四时歌》)。《诗经》中的比喻方式,大多属前一种,《青蝇》在运用这种前为喻体、后明主旨的比喻方式时,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采用复沓章法来加强效果。三章都以"营营青蝇"开头,都以谴责谗言告终,这样能造成一种谗言四起、政局昏乱的客观效果,诗人的担心,诗人的告诫和谴责,也就更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二是在复沓中呈变化。喻体在复沓中有变化,营营的青蝇从"止于樊"到"止于棘"、"止于榛"。其实,樊、棘、榛都是指房屋周围的篱笆墙,"棘"是说篱笆墙是用带刺的酸枣枝条编成的,"榛"是说篱笆墙是用小榛树围成的,虽都是指篱笆,因变换了词汇,使句式不平板,且造成一种嗡嗡的苍蝇老是在房屋周围飞来飞去的印象。另外,本旨部分也在复沓部分呈变化,首章是告诫,诗人称对方是"岂弟君子";可看出对方的为人和两人间的关系。次章是谴责,谴责谗佞小人不讲信用,没有原则,谴责他们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末章是担忧,随着青蝇的"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不停地播弄是非,诗人担心对方会受影响、疏远自己。"谗人罔极,构我二人"既是对无法制止小人无休止播弄是非的感叹,也是对两人关系的隐隐担心,全诗就在这充满忧患意识的感叹中结束,意味是很深长的。
网站目录投稿: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