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逼到份上了,就有复原力了呀。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艰辛时刻:失业、减薪、无力偿还房贷……面对困难,有人一蹶不振、陷入抑郁或永远无法重拾信心。但也有人重振旗鼓,比如因失业的契机而发现事业的第二春。其实,是复原力(resilience)帮他们度过了难关。 复原力强的人拥有3个明显特征:冷静接受眼前的事实;在艰难时期依然能找到生活意义;有惊人的临时应变能力,擅长利用手中一切资源。在经济萧条时期,复原力的重要性更是超过以往。幸运的是,复原力可以后天习得。 直面现实 一种常见观点是,复原力来自乐观的天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乐观不能蒙蔽对现实的正确认知。不要逃避现实,你要以清醒、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目前的艰难处境;防患于未然,在困境来临前就训练自己做好准备。研究发现,面对困境,客观的认知最为重要。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撰写《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时,最初认为复原力强的公司里聚集了很多乐观主义者。为此他访问了曾在越南遭受8年囚禁与虐待的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Jim Stockdale,"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原型——编者注)。柯林斯问斯托克代尔:"什么样的人没有挺过去?"斯托克代尔回答说:"哦,这很容易回答,乐观主义者。他们说,圣诞节我们就能出去了;然后是复活节,然后是独立日,然后是感恩节,接着又到了下一个圣诞节。我觉得他们全部都死于绝望。" 柯林斯在对商界的研究中,发现那些一流公司的高管们也一致表达了与斯托克代尔同样的观点:复原力强的人对攸关存亡的现实有着格外清醒的认识。这并不是说乐观主义无足轻重,例如让垂头丧气的销售队伍重新唤起精神,给大家制造一些期待,乐观主义就十分有效。但对于更大的挑战而言,对现实持有冷静、近乎于悲观的态度,更为重要。 寻找意义 当困难来袭,不要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而抱怨:"为什么是我?"相反,你应该从困苦中发现意义与启示,让自己和他人从中受益。寻找生活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顿的今日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架起桥梁,这也会让眼前的日子不再那么难过。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完美地阐明了这一观点。作为一名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尔在那段苦难岁月中发明了富有影响力的 "意义疗法"。 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讲述了促使他在集中营里发明"意义疗法"的关键时刻。一天,在去上工的路上他发起愁来:要不要用最后一根香烟换一碗汤。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变得如此琐碎无聊,不禁升起一阵厌恶之情。他意识到,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人生意义。于是,他开始想象战争已经结束,自己会向大家进行关于集中营内心理问题的演讲。尽管他当时并不能肯定自己能活着出去,但还是设立了一些具体目标。由于有了具体目标,他成功地经受住了当时的艰难困苦。 灵活变通 复原力的第三个要素是灵活变通的能力,即尽可能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应对困境的能力。当灾难来袭,发挥你的创造力。你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将之用于其他人没有想到的用途。例如,在集中营里,复原力强的人一发现绳子或电线就会装到自己口袋里。这些绳子或电线说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比如用来修补鞋子——在寒冬里,这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 复原力是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正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和精神中。复原力强的人能顽强面对现实,在困难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哭喊;他们还能在其他人无法做到时,利用已有条件化解困难。这就是复原力的本质,也是我们永远探究不尽的话题。 戴安娜·库图(Diane L. Coutu)|文戴安娜·库图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高级编辑,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和商业。刘铮筝 |译 王晓红 |校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于2015年11月联合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系列丛书之《自我发现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