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幸福感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扬州市农村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扬州市建华村、山河村、万福村、沿湖村等极具参考价值的模范村作为主要调研区域,深入访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家庭状况的群体,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保障制度、周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均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开始向往更加幸福的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民幸福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以幸福比较理论、期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扬州为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 一、实践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 首先,我们选取了邗江区建华村,广陵区湾头镇山河村、万福村,方巷镇沿湖村、联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地的农村居民为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1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02份,进行了10个深度访谈。 调查数据显示,在这102名农民工中,男性为41人,女性为61人,女性人数较多。30岁以下的为18人,约占17.65%。30-40岁的为12人,约占11.76%,41-50岁的为23人,占比约22.55%,51-60岁有22人,占比约21.57%,60以上27人,占比约26.47%。其中老年人占比较大,因为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老人妇女留守在家中。 (二)教育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 在文化程度方面,这102名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比较大,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初高中时家庭无法负担教育费用,选择辍学外出务工或务农,但是现在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文化程度不断提升。 从上表可知,将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而将农村居民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005,意味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可以解释农村居民幸福感的0.5%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并没有通过F检验(F=0.478,P>0.05),也即说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并不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关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对幸福感的影响 从上表可知,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自变量,而将农村居民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183,意味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可以解释农村居民幸福感的18.3%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1.058,P<0.05),也即说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中至少一项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关系,以及模型公式为:农村居民幸福感=0.732+0.266*道路交通+0.220*基础设施。另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着共线性问题;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因而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并没有关联关系,模型较好。 最终具体分析可知:道路交通的回归系数值为0.266,P值为0.008,小于0.01,意味着道路交通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值为0.220,P值为0.002,小于0.01,意味着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总结分析可知:道路交通, 基础设施全部均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四)社会保障制度对幸福感的影响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人数占比50%,也意味着社保制度还有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相较于认为不完善的人数来说,现行社保制度已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从上表可知,将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作为自变量,而将农村居民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112,意味着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可以解释农村居民幸福感的11.2%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648,P<0.05),也即说明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一定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关系,以及模型公式为:农村居民幸福感=0.990+0.231*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值为0.231,P值为0.001,小于0.01,意味着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总结分析可知:农村居民对扬州社保制度满意度全部均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五)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 这102名农村居民邻里关系与幸福感如图所示,在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的条件下,没有出现不幸福的情况,感到幸福的人数占比高达71.79%;在一般融洽的条件下居民没有人选择感到幸福,反而不幸福的比例高达27.27%。 从上表可知,将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作为自变量,而将农村居民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242,意味着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可以解释农村居民幸福感的24.2%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31.859,P<0.05),也即说明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一定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关系,以及模型公式为:农村居民幸福感=0.797+0.447*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值为0.447,P值为0.000,小于0.01,意味着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总结分析可知:农村居民对人际关系满意度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二、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典型案例分析及建议 我们从受教育质量、社会保障制度、周边生活环境、精神文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根据需求层次理论,问卷结果显示社会保障制度、周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均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所以我们将根据调研的几个比较典型且转型成功的农村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建议。 (一)合理利用并整合农村资源 在和建华村、沿湖村的村干部以及居民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村落原本都是很平穷和荒芜的地方,转折点都在于利用当地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建华村地多人少,大多数村民居住稀松,这也是目前很多村落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建议: (1)整合荒地,集中居民居住地,划分板块、租让土地招商引资,以建华村为例,建华村将土地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工业板块(42个企业自主经营)、农业板块、农民居住板块、生产服务板块。这四个板块中农业板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缺少农业的农村就是短腿的。 (2)因地制宜利用村落特色进行转型。以沿湖村为例,整理出600亩可用土地,为渔村发展奠定基础,并先后利用整理出的160亩土地实施了以船为家渔民的上岸定居工程。利用靠湖优势发展渔文化乡村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全村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从根本上完善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中的低保户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如果光靠每月的补贴只是治标不治本,应该在工作上对其进行保障,例如,对于无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将其空余的房间或田地出租,使其每月都有固定的保障收入,不仅靠国家补贴,村里也可对低保户进行一定的分红。对于闲置在家没有工作的农民,为其安排简单的劳动岗位,每月获得工资。同时,按照所获经济收入划分等级,按等级进行補贴。 (三)提高教育水平和进行技能对口培训 根据数据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当然,受教育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能力。我们将农村居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在受教育并有受教育能力的人,另一类是从未接受过教育但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对于第一类人,对其提供教育补贴,例如助学金等,让其到更高的学府深造,解决农村人才短板问题;第二类人,采取专业技能对口培训,根据村落特色和所需人才,组织集体学习和培训,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农村发展。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进行文明素质教育普及,对于遗留下来的村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文化作为村落的标志性代表,并以其为中心进行宣传。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在走访万福村和山河村时,村落分布在公交站台附近,几乎都是宽大的马路,交通设施很便利,但是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很多连接村与村之间的公共交通方式,可以建立乡际交通,即各乡村之间都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对于陈旧的马路和大桥要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缮,并且限制通行车辆的重量,重视公共设施的安全性。 (2)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生理需求的之后,人们对生活娱乐有了更高一层的需求。在走访过程中,不少老年人希望可以多建一些健身娱乐的设施,这样他们可以在晚饭过后出门散步、运动、跳跳广场舞,不用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建议利用每相邻两村之间空地种植花草植被和简单的健身设施,留出可供活动的空间,以及音乐设施,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能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3)对于周围有风景生态园的乡村,针对其居民,免费开放生态园。 (4)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除运动设施外,可以包含小剧院、唱歌房等娱乐设施。 (五)改善住房条件 居住环境在影响幸福感程度的因素中占一定比重,改善住房条件是农村居民在满足生理需求后提出的一个建议。 (1)整体改造。对于破旧房屋进行拆迁,建造安置房,实行以房换房。 (2)根据村落特色建设有本地风格的民宿,即可供居民居住,又可以借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三、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1)外来务工农民孩子上学学区问题,我们在联谊农副产品市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在联谊农副产品市场的大多是外地的农村居民,他们长期生活在扬州,但由于户籍问题,孩子的上学成了很大的问题,多数学校因学区无法接受外地户籍学生。 (2)黑户问题,外来务工的农村居民长期居住在扬州地区,这部分人口的安置存在问题,且不能享受当地医保,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3)物价上涨过快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物价上涨的速度,导致生活越发困苦。 (4)孩子的教育问题,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仍存在很多强制课外补课现象,且收取高额补课费用,但农民家庭收入较低者难以承受其费用。 四、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谋求发展,由过去的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传统生活模式向着外出务工、发展多种经营等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民幸福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农村居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高。希望本文在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调查,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和影响程度,为更好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运用到农村群体中去,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焰,赵君. 幸福感研究概述[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2) :22-26. [2]王宜山.论幸福心理[J].山东社会科学,1989,(2)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