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神话故事,这种神话又来源于早期的天文星象知识,是古代先民星辰崇拜的历史延续。
  最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牛郎、织女等星辰的记录。在观星授象的远古时代,人们非常注意天上星宿的变化,尤其是以最亮的星为观测的重点。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代定季节的传统的标志,所谓十二斗建,即是指此而言。故道教将北斗七星作为特定的夭象来祭祀。古时以斗并柄初昏时的指向定月序。正月北指,七月南指,按顺时针方向,月移一辰。七月时织女星正是最亮的星星,它的旁边有四颗菱形排列的小星,因为像织布梭子,故有织女星的命名。
  《夏小正》"七月"篇有"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的记载。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在西洋的星座体系中,织女星属于天琴座,与另外两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织女星是其中最亮的一个主星。
  与天琴座相对的是天鹰座,也有三颗,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说的牛郎星是指河鼓二。《尔雅》中"河鼓谓之牵牛",指的就是河鼓二。人们把河鼓一和河鼓三视为牛郎挑的两个孩子。牛郎星东南方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观念支配下,星辰也具有类似人类的生命与灵性,由此产生了远古的星辰祟拜。一部《天官书》使满天的璀璨星斗各有所主、各司其职。正义曰:"牵牛星不明,天下牛疫死。""织女,天女孙也。"正义日:"织女三星主果蓏、丝帛、珍宝。""王者至孝于神明,则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明则理。大星怒而角,布帛涌贵;不见,则兵起。"在古代的占星术中,牛郎星、织女星都被人格化为主宰人类命运的星神。由于织女星"主果蓏",绵绵瓜瓞是子嗣繁盛的象征,作为生殖女神的织女星始终是牛女星崇拜的主角。
  在追溯这种崇拜的根源时,我们发现其本质依然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岁时献祭,一种天道信仰,都是以物候和星象确定时令的反映。据学者刘宗迪考证,"织女之名织女,因其为纺织之月的标志",作为七月之星,织女提示秋季开启、女功伊始的信息;"牵牛之名牵牛,则因其为视牲之月即八月的标志"。(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和《四民月令》八月"循行牺牲"的记载,分别提示了牵牛之得名与牺牲之间的时间因缘,以及八月被古人视为牺牲饲养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西周民歌《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首民谣以独特的视角来观照当时广受尊祟的牛、女二星,戏谑式地质疑牵牛、织女徒有其名,织女不能织锦,牵牛无法来驾车。这则有关织女、牵牛二星的最早记载,虽然仅就星象本身说事,并没有点出牛、女二星相会的情节,即还没有产生爱情纠葛,但为以后牛郎织女的传说奠定了基础。
  《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东汉应肋的(风俗通》佚文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传说中的情节主线"鹊桥"及主角之一"织女"
  已经出现,如果说此时我们尚不能断定另一主角就是"牵牛星"(河鼓),东汉崔息(四民月令》则明确提到:"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析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根据人间的想象、附会,居于银河两岸的织女、牵牛星劳燕分飞的悲情故事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东汉末期《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宋代诗人方一夔有一首《七夕织女歌》,也写得十分感人:
  牛郎咫尺隔天河,鹊桥散后离恨多。
  今夕不知复何夕,遥看新月横金波。
  抛梭掷妊愁零乱,彩凤飘飘度霄汉。
  重来指点昔游处,香奋宝筐虫丝满。
  一年一度承君颜,相别相逢比梦间。
  旧愁未了新愁起,已见红日街青山。
  当初护道仙家别,日远月长不见接。
  不似人间夫与妻,百岁光阴长会合。
  经过民间的流传、加工和不断地想象,汉代终于形成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爱情神话故事。汉武帝时期,七夕节被列为国家祭典,传说西王母经常驾青鸟来宫中与汉武帝幽会,"乌鹊填河"的情节大概正脱胎于此。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传说已经定型,如天帝为媒,牛郎织女结为夫妻。后玉帝令西王母下凡,划银河为界,两人隔河相望,每年七夕由喜鹊搭桥,才能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首次完整地被记述下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在天文学上,牛、女二星是永远不会聚首的,但七夕的喜剧结尾承载了人间的愿望,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抚慰。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在晋代以后渗入七夕节。从现有材料看,最早说到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可靠记载见于西晋。《玉烛宝典·七月孟秋》引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晋人周处《风土记》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这两则记载明确述说牛女相会,并将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在一起。"俗重是日",也说明当时社会上对七夕节很重视,已蔚然成风。
网站目录投稿:盼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