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读后感锦集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是一本由白居易 / 谢思炜 校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 大32开 繁体竖排图书,本书定价:248.00元,页数:29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精选点评:
  ●杭州一年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神作
  ●两个月,终于把白诗翻了一遍,不怎么会选本子,只是重点把原诗看过去,仿佛经历了他的一生,卷中多道赠微之啊,以及外集最后一句是:青灯明灭照不寐,但把君诗合且开。感慨万千。
  ●注释详细但有些是套娃,并没有解释。注释没标序号不方便查看。书后附简易年谱,全集校注很不容易
  ●这个全集真是读得我口吐白沫,简直就是用写诗来做直播呀。好的是真好,烂的也是真烂。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溯洄从之,所有诗人里最爱他。 ps 白诗可解红楼毒。
  ●大白的两长篇也是要独立出三百首来细细欣赏,写的真好,朗朗上口,又美如烈酒。有时总是会吟上个一两句,美丽。
  ●收的诗太多了,白在编辑自己诗集的时候完全可以将篇幅往十分之一缩小。
  ●就是很喜歡呀
  ●多学文化不养猪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读后感(一):诗歌是好的,点评很垃圾!
  通篇繁体字,不过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在红色旗帜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的阅读。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说,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读过之后才有切身的感受,确实,既明白晓畅,又不让人产生反感。
  但是有一点让我无比痛恨,就是里面的点评,全是站在阶级立场评价的。即便不是《卖炭翁》这样的篇章,点评者也用"反映了封建阶级......."来牵强附会。
  我真想为这么美好的诗歌哭一哭。
  虽然说白居易的诗歌很大一部分功用是讽谏时政,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价值也很高。
  比如《上阳白发人》,宫女枯老宫中,是一场悲剧,人生处处都充满这种走不出去的困局。点评家说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没错,但是就不能升高一个层次吗?
  额,最近一个朋友要加入澳洲国籍了,原因很简单,为了不让下一代收到流毒涂害!
  想一想,心中无限恨!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读后感(二):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精粹:禅诗
  禅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禅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产物。禅在印度古已有之。从佛弟子达摩东渡到五祖弘忍,禅宗在中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使禅宗发生根本变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数民族,地处边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获得衣钵,对禅宗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被称为"六祖革命"。这场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本身获得极大发展,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这种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反过来又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禅诗,成为一种"禅文学",此外,还有充满禅味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内容上看,禅诗可分为禅理诗和禅意诗两类。禅理诗,又可分为示法诗、开悟诗、赞颂诗等,这类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禅诗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禅诗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禅诗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其中一些名作广为传颂,如慧能的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及永嘉禅师证道歌等等,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广为传颂。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禅佛,有崇佛参禅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现了众多禅诗人,如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等等,蔚为大观。崇道的李白写下《庐山东林寺夜怀》一诗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充满禅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古人写了很多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句,还涌现出了不少以禅论诗的诗学著作。禅诗是中国诗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禅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禅宗热"。
  禅宗、禅诗与伊斯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引人关注的派别——苏非、苏非文学,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读后感(三):诗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了儒、佛、道三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等;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的是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他说自 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他的名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的诗句。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这类闲适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 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 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禅诗的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反倒在国外影响极大。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参禅崇道 , 蔚为大观。晚年白居易的生活, 以诗、禅、琴及山水自娱, 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他退居洛阳香山, 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他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墓园,是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的白园。 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纪念。其中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清乾隆皇帝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
  《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读后感(四):白居易诗歌浅析
  白居易与组诗 组诗写作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晚清皆有诗人创作,作品数量庞大,并且经过不断发展而臻于完善,值得深入研究。"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六朝,定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组诗发展至中唐,其题材内容、体裁形式、章法结构等方面都己趋于完善,而白居易作为中唐组诗写作的中坚力量,其组诗创作特点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浸润以及文学史的传承。白居易是唐代组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又是中唐组诗写作的中坚力量,据初步统计,白居易共写作145组,共577首组诗,且其组诗题材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全面,结构之多样,及其唱和组诗在声律方面的发展,均对组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样性是白居易组诗最大的特色。首先是题材内容的多样性,白居易组诗题材包罗万象,如其结构和规模均超越前人的时事组诗,拓展组诗表现范围的琐事组诗、运用寓言体、问答体等创新写作形式的咏物组诗,颇具特色的庭中山水组诗及政治讽刺型咏物组诗;善作翻案文章的史论组诗和首创"卒章显其志"的政论组诗,具有开拓之功的唱和赠答类组诗以及推动组词产生的拟乐府民歌组诗等,均丰富和开拓了组诗的题材内容,也为后世组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次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白居易组诗结构不仅严密而且兼具众体,既有通过内在线索相连的线索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回环式结构、一纲多目式结构;也有通过外在线索相连的重章、重头式结构和问答式结构等。最后是体裁的多样性,白居易组诗涉及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多种体裁,其借助组诗的文体优势,将各种体裁的功能加以利用和拓展,与多样化的结构一起,可以更好地为其丰富的题材内容服务。 白居易与节令诗 自居易诗中涉及的节令共有二十个,这其中有的是二十四节气:立秋、立春、 冬至、夏至、春分;有的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寒食、重阳、除夕、元日、中 秋、上巳等;有的是唐代新兴的节日,如中和节,还有的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如 清明节。 节令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活动,从休闲的特点,心理,效果等方面来阐述唐人生活中出现的饮食、艺术、体育、文学和个体个性的休闲活动,这是很有意义的。白居易节令诗突出的是节令生活的美,既是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生活美的挖掘,也是对整个唐人生活美的挖掘。另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白居易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细化自居易的人生经历,其思想自然就会呈现,节令诗的思想亦会呈现。总体而言,白各阶段思想是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但又有其独特特点的。 民间谚语有云:"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说的是除夕结束后的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元旦又称"上日"、"元日"、"朔日"、"元正"等。自居易所作元日诗大多是在中晚年,中晚年特别是将近晚年的自居易,仕途得意,步步高升,常常出现在各种集会宴游上,这其中就包括家宴。家宴上酒是必备的,自居易的元日诗中有三首提到了蓝尾酒,分别是《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喜入新年自咏》("老过占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 白居易与洛诗 白居易洛诗是指诗人晚年在洛阳期间所创作的闲适诗,代表了白居易闲舒、恬淡、宁静的生活活动方式,且都是艺术水平、思想特征很高的作品。其中所涉及的题材有:洛阳景致(自然风光、寺庙建筑)、履道台宅院之景(池台、鹤、莲花、太湖石)、生活之娱(赏花、管弦丝竹之声、饮酒、茶)等。 "俗而闲适"是白居易洛诗的一大特点。俗指自居易洛诗在题材和内容上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浅俗易懂,读起朗朗上口,上至老妪下至儿童都能使其解读。闲适即清闲安逸、悠游自在是指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期的休闲生活方式和诗人的精神气质也都体现在洛诗中。"俗"可谓是白居易诗歌风格的代名词,白居易不管是前期所作的诗还是后期长归洛阳后所作的洛诗,都带有"俗"的特征,然而在后期的洛诗中更多地出现"俗而闲适"的审美特征。其诗中所描绘的对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描述吃穿住行,还是描述自然风光,以及赏花之娱乐等,诗中所描绘的事物处处都与"俗"相关,俗中又透露着清闲、悠然之味。 白居易的选材都源于生活,尤其是归洛以后,其洛诗中有关描写生活之细微小事的有很多,比如,"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香山寺二绝》);"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雨歇池上》);"乌鸢争食雀争窠"(《问鹤》);"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池上二绝》) 等诗中的"浮云"、"飞鸟"、"麻粥"、"乌鸢"都是生活之常物,"朝随"、"夕"、"云汤"、"映竹"词语在诗人勾画的画面中又透露着清闲雅静之感。身闲而性舒,性舒而人乐。再比如,"帐下从容起,窗问日忽明。"(《和梦得日晨兴》) 写其早上起床之清闲;"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人定》) 写其听歌赏舞之雅兴;"高上烟中阁,平砍雪后山。委形群动里,任性一生间。"(《登天宫阁》) 写其悠然清闲地观赏美景。这亦是描写白居易日常生活的画面,但语言浅俗易懂的同时亦兼着清雅之韵味。 白居易与述老诗 述老,即述说老去。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早便有诗人述说衰老,《诗经·卫风·氓》中,女子以桑叶的枯黄来言说自己的衰老;《离骚》中,屈原借草木凋零来表达美人迟暮的担忧;《龟虽寿》中,曹操以神龟也将老去来说明人也有衰老的一天⋯⋯一直到现在的诗歌,衰老仍然是一个常常提及的话题。述老,可以是怀着悲伤的心情悲叹老去,也可以是持着乐观的心态歌咏老去。 白居易述老诗有着丰富的内容,从整体上看,他的述老诗可以分为悲叹衰老的悲老诗和吟咏衰老的乐老诗。无论是悲老诗还是乐老诗,都不是单一的主题,他的悲老诗往往夹杂着多重悲苦,他的乐老诗往往带着多种欢乐。于此,形成了他双重奏的述老诗歌。 白居易作为中唐的著名诗人,他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见证者,时代的变幻让他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中唐的烙印,故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中唐社会局面的反映。同时,他也和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将目光转向自己的生活,将笔触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把关于命运、关于人生的思考一一写进了自己的诗歌。自居易的一生是饱含忧患的一生,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面对挫折和痛苦时,他往往又能以乐观旷达之姿态笑看沧桑。所以,他的诗作给人鼓舞之时又让人体味到人世沧桑,可谓是苦乐相融。 面对衰老,白居易或悲叹老去,或吟咏老去,将自己的身体患病之苦、仕途不畅之苦、思念家乡之苦、老而无子之苦、人生离别之苦与老去之苦一起写入悲老诗,也将饮酒、弹琴、作诗之乐写入乐老诗中,悲老的无奈和乐老的达观奏出了白居易双重调的述老诗。其述老原因来看,中唐的社会背景、对前代的继承、个人经历成为他悲老诗创作的原因;找朋友倾诉、追慕陶公、参悟佛道则成为他乐老诗歌创作的原因。正是中唐的混乱局面,促使白居易更多地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正是前代的悲老遗风,让白居易面对衰老也不免哀叹几声。正是自己的坎坷经历,让他不得不提笔写下这些伴随老苦的痛苦。但是,白居易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他常常向朋友倾诉心事,和朋友一起分担内心的忧愁。他还以自己的精神偶像陶渊明为榜样,促使自己淡定从容。此外,他受到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深刻领悟到如何面对仕途的荣辱,如何面对生命的盛衰。尤其是佛道两家思想,让他更能自发地、主动地忘记忧愁,对人生保持达观的心态。他的述老诗有对生命不易的感叹、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味,更有站在宇宙的高度俯视一切,超越生命的界限之豁达,这些正是他述老诗的魅力所在。
网站目录投稿:凌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