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汉语流行语啊这的功能分析


  内容摘要:流行语"啊这"在话语有表示惊异、提示接管话轮、表达为难与不认同态度的功能。其功能主要受到了作为叹词、话语标记词"啊"与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这"的影响。流行语"啊这"融合了"啊"和"这"的功能,是语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果。流行语"啊这"因其形式简单,功能丰富得以普及。
  关键词:流行语 语法化 话语标记
  近来兴起的流行语"啊这"与作为叹词、话语标记的"啊"以及指示代词"这"的虚化现象密切相关。"啊这"中的"这"可能是指示代词"这"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话语标记语。关于话语标记"这"的功能,前人还未曾展开详细论述。本文将对指示代词"这"虚化为话语标记的现象做出进一步描述,并结合叹词、话语标记词"啊"和话语标记词"这"的语用功能,分析流行语"啊这"的功能;探讨流行语"啊这"的形成动因。以期从语用功能角度对流行语"啊这"的出现及普及做出一定解释。
  本文研究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此外,由于流行语"啊这"最先出现在社交网络平台,我们根据网络提供的资料,收集到与"啊这"有关的语料共40条,主要来自微博、微信、百度贴吧。
  一.流行语"啊这"及其分类
  百度对"啊这"一词的定义如下:"啊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在对话中使用"啊这"的人一般对发话方抱有一种同情、戏谑、看笑话的心理。"啊这"一般在受话人不知如何回复发话人时出现。如:
  (1)A:今天我编的十个词条一个都没过审。
  B:啊这。
  关于"啊这"的来源,有以下三种说法:1.来自贴吧。由于某些贴吧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发言较活跃,经常使用"啊这",后经网友使用而普及开来;2.来自19年电影《大人物》中的对话;3.来自网络视频平台哔哩哔哩。在用户"抽象带篮子"发布的视频中,许多用户在弹幕中打出"啊这"来给他"声援"。该视频播放量过百万,"啊这"由此普及开来。
  以上几种关于"啊这"来源的说法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网络平台中某一活跃用户的频繁使用,使其关注者竞相模仿,"啊这"由此扩散开来,从网络平台到日常生活中皆有出现。由于"啊这"结构简短,适用于给与听话者评价、回应,因此迅速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在贴吧上出现名为"啊这"的"啊这吧",在微信上出现各种带"啊这"二字的表情包。
  根据我们对"啊这"语料的观察,作为流行语的"啊这"首先可以按出现在对话或独白中进行分类:
  (一)"啊这"出现在口语对话中,此类"啊这"占本次收集到的语料的1/4。
  (2)A:今天和男票在湖边散步,两人都默不出声,忽然男票说了一句"感觉现在四季都变慢了",我还感慨男票一个理工男怎么突然这么有诗意,然后突然给我来了一句:"是时候换5G了",我……
  B:啊这。
  (二)"啊这"在独白语体中,此类"啊这"占本次收集语料的3/4。
  (3)啊这,为什么我没有微信新表情,是我苹果手机不配吗?
  在独白语体中又可以依据形式特征下分3个小类:
  1."啊这"中间有标点符号隔开,一般是顿号、感叹号、问号:
  (4)啊……这,今天是怎么了
  2."啊这"紧密相连:
  (5)啊这……找房找到头秃了,有没有人一起合租啊
  3."啊这"重复使用:
  (6)啊这?啊这!啊这……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在独白中的流行语"啊这"一般是针对某一话题或某一现象做出的评论。由于此类语料多出自微博、贴吧,出现时一般会注明话题或配上图片。我们认为,出现在独白中的"啊这"可以看作是说话人与情景的"对话",即说话人针对情景中出现的现象自发进行回应,给与评价。
  二.流行语"啊这"的功能分析
  流行语"啊这"从形式上看主要由"啊"与"这"组成。其功能受到了作为叹词、话语标记词的"啊"以及虚化为话语标记的指示代词"这"的影响。
  (一)熊子瑜(2004)认为,汉语中的"啊"可以分为助词、叹词、话语标记词三类。叹词"啊"出现在其他成分之前时,有表示惊异、赞叹、追问、惊疑、应诺、明白过来等的功能。话语标记词"啊"出现在句子起始位置时,有提示接管话轮的作用。由于流行语"啊这"中的"啊"出现在句子其他成分之前,其功能主要受出现在其他成分之前的叹词"啊"与出现在句子起始位置的话语标记词"啊"的影响。
  1."啊这"受叹词"啊"的影响
  (7)啊这!!才41级就捡到两张(通关卡片)了。
  根据语料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得知例(7)中说话者主要是对游戏中出现的情况感到惊异,使用"啊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再如上述例(3),说话者对自己的手机没有微信新表情这一现象感到震惊。此外,根据我们的观察,受到叹词"啊"影响的"啊这",其中"啊"的音一般较重、较长,因此在书面表达中此类"啊这"中间可以有符号隔开。如上述例(4)。
  2."啊这"受话语标记词"啊"的影响
  话语标记词"啊"在语音上不可以独立,要求其后必须有其他成分,基本没有调子,主要起提示接管话轮的作用。话语标记语在句中不表达真值意义,删去也不影响句子信息的传达。根据我们的观察,流行语"啊这"有些时候并不表示感叹,其发音较轻短,在书面表达中紧密结合,没有标点符号隔开。如上述例(2)。此时删去"啊这"中的语气词"啊",句子仍旧成立。因为发话者句尾是使用拖长的"我"来结束发话,整个句子语气平缓,内容并不使受话者感到突然,因此受话者并不表达感叹语气。此时删去句中的"啊"后,其意思基本不受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此类"啊这"中的"啊"为话语标记词"啊"。
  综上所述,流行语"啊这"有表示震惊、惊异的功能,主要是受到了叹词"啊"的影响,此时的"啊"發音较重;其提示接管话轮的作用受到了话语标记词"啊"的影响,此时的"啊"发音轻短,删去不影响句子意义。我们认为,流行语"啊这"除了表达惊异与提示接管话轮以外,还具有表达为难、不认同的作用。这些功能是受到了话语标记语"这"的影响。
  (二)"这"一般作为指示代词,在句中有指示、称代、承接、区别的作用。方梅(2002)中提到"这"有虚化为话题标记、定冠词、程度副词的现象,并首先注意到指示代词"这"可能进一步虚化为表达人际功能作用的词,即作为一种言语手段。蒋兴(2014)就"这-""那-"系列的话语标记语展开研究,提出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这-""那-"系列词语有证言认同、总结推测、开启转换话题、进一步阐释等功能;曹秀玲(2015)提出"这-"是认同类话语标记;曲溪濛(2017)提出"这"的虚化过程为指示代词>连词>话语标记语,应答句中单独出现的"这"有表示难以决定,为难的态度。我们认为单独出现的话语标记语"这"的功能并不只是表达难以决定,为难的态度,请看以下例句:
  (8)A:你去问问我们的老蒋县长吧。
  B:你去。
  A:这……我跟他只是一面之缘,怕是没怎么熟。
  B:好歹有一面之缘。
  A:这一面之缘不顶用啊。
  例(8)的说话人A当听到B要求自己去问县长时,感到为难,用"这"来回答。此时的"这"的功能与曲溪濛(2017)所说的一致,即感到难以决定、为难,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9)A:回家没有?
  B:没有,明天还要考试呢。
  A:上午还是下午?
  B:下午。
  A:还想找你玩呢。
  B:这……你什么时候考完试?
  A:明天早上啊。
  B:那你是后天回家啰?
  A:我没那么快,实习。
  例(9)中的说话人B当听到说话人A要来找自己玩,却因为自己有考试而不能达成,在使用"这"回复说话人A后,并询问A的考试时间。可以看出说话人B对A来找自己玩这件事不是感到为难,难以决定。"这"在句中主要起操控话轮的作用,其态度表达义不明显。
  (10)A:有没有泰国带回来的吃的,没有绝交。
  B:这……不至于为了那点吃的和我绝交吧?
  例(10)中的说话人B并没有正面回答A是否带了吃的回来,我们难以判断B是否应该为难。B在答话中使用"这"来告知A自己将做出解释,并给自己组织答语预留时间,"这"在句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
  从例(8)-(10)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这"的功能不只是表示难以决定、为难。根据我们的观察,话语标记"这"的功能丰富,有表达态度评价与操控话轮的功能。流行语"啊这"的功能受到了话语标记语"这"的影响,二者在表示---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
  1."这"表示为难的态度,"啊这"与之相同:
  表示为难态度的话语标记语"这"出现在对话的应答句句首,可以光杆,也可以后续完整话语。主要功能为表达为难的态度,有礼貌作用,通常在遇到一些不好明确回答的问题时出现。在日常交际中,交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礼貌。当受话人听到发话人提出的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为顾及发话人面子,常常使用"这"来缓和话语。如:
  (11)A:你旅游以独自居多还是结伴居多?旅游完会觉得心里很舒畅么?
  B:结伴多,舒畅。
  A:下次叫上我吧
  B:这……
  在表示"为难态度"这一功能时,流行语"啊这"与话语标记语"这"相同。请看以下例句:
  (12)A:走,我们去我朋友在饭店里包的一间房间。
  B:啊这……不是说好送我回去的么?
  (13)A:老师,之前那个校庆表演排练的确切日期什么时候能出来呀?有同学想买回家的票了,但不知道那个排练到哪一天。
  B:反馈说还在报名阶段,然后还有面试,之后才会出具体安排。时间安排就是1月10号到2月5号,这个期间是排练安排。
  A:不会排练这么长时间吧,排练完一个周后就春节了
  B:会的
  A:啊这,那她们现在如果因为排练时间太长,想退的话也是可以退的么?
  例(12)中,受话人B在听到发话人A提议去饭店的房间时,感到为难,使用"啊这"来回应发话人A。例(13)中,发话人A心里预期排练时间不可能太长,因为排练完一周之后就是春节,按理不可能发生此类情况。当发话人A听到受话人B肯定的回答时,陷入为难之中,用"啊这"回应发话人。
  2."这"表示不认同的态度,"啊这"与之相同:
  表示不认同态度的话语标记语"这"出现在对话的应答句句首,光杆,是不认同态度的委婉表达。当受话人觉得无法就发话人的话做出回应,无法評价时,用话语标记"这"结束话语。当听话人听到语音拖长的"这",并后续没有话语时,一般能理解说话人没有继续说话的愿望。此类一般是光杆的"这"。如:
  (14)A:现在的都是结婚没领结婚证啊。我也是诶。有证没证其实也是一样的啊,只是一张纸而已嘛。幸福就好。
  B:我指的是一种暗示的境界。你已经修成正果了。
  A:那我也常常跟别人说我结婚了但还没领证。难道别人以为我在提示他?
  B:这……
  当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时,流行语"啊这"与话语标记语"这"相似。请看以下例句:
  (15)A:有我可爱?
  B:啊这
  (16)A:富二代,老婆本
  B:啊这
  根据语料出现的上下文,例(15)中,受话人B内心不认同发话人A更可爱的观点,用"啊这"委婉表达自己的不认同态度。例(16)中,发话人A认为"富二代"是娶老婆的老婆本,受话人B不认同这一观点,但并未直接表达,而是使用"啊这"来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类"啊这"显然受到了话语标记语"啊"的影响,二者可以相互替换,都起到了缓和面子威胁的作用。
  3."这"提示接管话轮,"啊这"与之相同:
  表示提示接管话轮的话语标记语"这"出现在对话的应答句句首,告知发话者自己将做出后续发言,用以保持自己说话的机会。当受话者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发话者,但为了不失去说话的机会,先用"这"来回复发话者。因此,一般此类"这"其后紧跟着一段完整的表达。如:
  (17)A:不对啊!她既然是林湘昀,那你为什么称她林昀?
  B:因为她并不想让我知道她的真实身分。
  A:这……还是不对啊!她既然不想让你知道她的身分,你又怎么知道她就是林湘昀?
  用以提示发话者自己将会接管话轮的"这"可以与流行语"啊这"互换,请看以下例句:
  (18)A:过去五年我的生活愿望都是长高10cm,现在的我,只求顺利毕业。
  B:啊这~要不和姐妹们一起毕业?
  (19)A:你看看塑料姐妹,給我的备注是什么鬼?
  B:啊这,最开始认识的时候没整理。
  大家发啥改啥。
  那你给我备注不也是嘛。
  例(18)、(19)中,受话人使用"啊这"告知发话人自己将接管话轮,做出后续发言。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提示接管话轮的"啊这"后续必须有完整的发言,而当表达为难态度的"啊这"后续也有一段完整发言时,二者在形式上重合。我们认为,对二者的区分主要从功能着手:用于提示接管话轮的"啊这"不承担情态意义,只起到占时功能,可以删去;用于表达"为难"态度的"啊这"有缓和面子威胁的功能,删去影响对话双方的和谐关系。
  4、话语标记语"这"表示维持话轮:
  此类"这"出现在发语句中。当发话者需要思考的时间时,用"这"来占时,以维持自己对话轮的控制。如:
  (20)此时,一名黑衣蒙面人连忙躬身道:"天师,对方来路不明,而且,只是两个小鬼,这……用奇门阵好吗?"老道突地机伶伶打着颤,像被泼上一盆冷水般,火气顿消,嘿嘿阴冷道:"对,用奇门阵对付他们,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来人呀!亮火!我要看看这两个不要命的小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啊这"不可以与此类"这"互相替换。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语料,"啊这"只出现在对话与独白的句首位置,因此我们认为,"啊这"的功能受其出现位置的影响,因其不能出现在句中,所以不具备话语标记语"这"用以维持话轮的功能。
  综上所述,话语标记"这"主要有表达为难、不认同、提示接管话轮、维持话轮四大功能。流行语"啊这"受其影响,在表达为难、不认同与提示接管话轮时与话语标记"这"功能相似。当"啊这"起提示接管话轮时,受到了话语标记词"啊"和"这"的共同影响。
  我们发现,流行语"啊这"出现的位置固定,出现在对话或独白的句首。其功能受到了作为叹词、话语标记词"啊"以及话语标记"这"的影响,但不是二者功能的简单相加。"啊这"具有叹词"啊"表示惊异的功能;具有话语标记"啊"表示接管话轮的功能;以及具有话语标记"这"表示为难、不认同、提示接管话轮的功能。
  三.流行语"啊这"的形成动因
  根据上文所述,作为话语标记的"啊这"部分功能与作为叹词、话语标记词的"啊"以及话语标记"这"相同。语言中已经存在可以表达惊异与提示接管话轮的"啊"与表达"态度评价"类的话语标记"这",还出现功能相似的话语标记"啊这",我们认为其主要动因在于"啊这"连用后融合了"啊"与"这"的功能,连用的优势使流行语"啊这"得以产生并广泛使用。请看以下例句:
  (21)A:下午不出门吧?
  B:不,下午上局里参加党委会。
  A:啊!这……
  例(21)中,发话人A在说话前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预想的答案,在提出疑问后不曾想得到的回复竟然与预期相反,因此感到十分震惊,使用感叹词表达自己的心情。紧接着使用话语标记"这"来表示自己的为难态度。
  (22)A:那交个朋友吧
  B:啊?这……你是在短诗大赛那里看到我的?
  A:恩,怎么?
  在例(22)中,发话人A提出"交个朋友"这一请求,在受话人B看来,这一请求过于突然。受话人先是没有想到,用感叹词"啊"显示出受话人的意外和惊讶。当受话人反应过来后,又为了维护发话人的面子,缓和话语中的面子威胁关系,使用了话语标记"这",没有直接拒绝发话人的请求,使话轮得以正常继续下去。
  (23)A:汤圆不是元宵,两个概念。
  B:为什么呀?他俩不长一样吗?
  A:元宵比汤圆个儿大,北方大多是元宵。
  B:天啊!还有这区别……我妈从没跟我说过,她说元宵就是汤圆。啊……这……好吧!又长见识了……
  A:恩,快多谢我吧。
  在例(23)中,受话人B第一次听说"元宵"和"汤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小到大持有的观念被颠覆所带来的震惊,使受话人在话语中先使用"啊"表示发表感叹。紧接着受话人又使用话语标记"这"的掌管话轮的占时功能,给自己后续的发话、评论留下找词的时间,推动话轮的发展。
  (24)啊……这……我就内牛满面……原来淘宝在骗我,12-12五折原来在骗偶,我的钱……
  例(24)与例(23)类似,说话人先使用"啊"对某一情况发表感叹,再使用话语标记"这"进行停顿,然后进行后续的发言。两个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例(24)出现在独白句中,说话人是对现实环境中的某一情况发表感叹。
  上述四个例句中,说话人在使用"啊"发表感叹后,留有短暂的停顿时间,然后再使用话语标记"这",运用其委婉表达、占时等功能来使话轮正常进行。在现实的环境中,有时说话人为了追求简洁、经济的效果,在发表完感叹后常常不留停顿的时间。如手机输入时为了方便,省略了中间符号的输入后,就变成了紧密结合的流行语"啊这"。用"啊这"回应发话者兼顾了表示感叹以及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操控话轮的功能,这是流行语"啊这"出现的最大动因。
  我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发现"啊这"在对话中使用简单,语后效果强,这正是感叹词和话语标记结合所带来的效果。单用感叹词"啊"时,在后续话语衔接上比较突兀,不够流畅自然;单用话语标记"这"时,话语虽然缓和了,但是失去了感叹词"啊"带来的表达说话人心理、情感、态度的功能。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单独使用感叹词或话语标记不具备"啊这"组合带来的功能,因此,在汉语中,即使先前已经存在话语标记"这",还产生了功能相似的流行语"啊这"。
  流行语"啊这"的产生在是语言使用中为追求经济与效果最大化的結果,其功能主要是表达为难、不认同态度与提示接管话轮。我们认为,流行语的研究对语言研究的深入有推动作用,是发现语言演变规律的一个窗口。从流行语"啊这"中发现指示代词"这"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法化是遵循"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这一途径演变的。汉语中此类现象的出现并非个例,今后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类似的现象,以推动汉语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征.即席话语附属交际系统的语用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64-65.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
  [3]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70.
  [4]方梅.单音指示词与双音指示词的功能差异-"这"与"这个"、"那"与"那个"[J].世界汉语教学.2016,30(02).
  [5]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343-356.
  [6]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4,(2):129-138.
  [7]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1):24-31.
  [8]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89-96.
  [9]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学位论,2002.
  [10]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60-63.
  [11]乐耀.指示与非指示-汉语言谈交际中"那个"的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01).
  [12]曲溪濛.应答话语标记"这"研究[J].外语学刊.2017,(5):58-62.
  [1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14]吴早生.现代汉语"这/那"指示义与主观评价及话题功能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1-135.
  [15]王灿龙.试论"这""那"指称事件的照应功能[J].语言研究.2006,(2):59-62.
  [16]熊子瑜,林茂灿."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2):116-127.
  [17]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5):47-54.
  [18]杨玉玲.可及性理论及"这"、"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2):201-204.
  [19]尹世超.应答句式说略[J].汉语学习.2008,(2):15-22.
  [20]尹世超,孙杰."那"字应答句[J].语言文字应用.2009,(1):60-68.
网站目录投稿: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