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谈健康科普


  4月28日,"健康甘肃——意外伤害自我救护能力提升项目"走进甘肃省兰州市华侨实验学校,给广大师生普及急救知识,现场演示并培训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图为该校学生练习急救技能。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摄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年度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机遇新业态新趋势"为主题,设立了3个主论坛、17个平行论坛。
  在"健康科普:构建互联网传播新生态"专场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分享了医学科普的相关心得。他认为,医学科普的目的是教公众如何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有效预防,而疾病的诊疗还是要回到医院里去,让专业医生去做诊断。
  要重视传播医学的局限性、不确定性
  在谭先杰看来,当前医学科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只强调医学的先进性、科学性,不重视传播医学的局限性、不确定性。"有的医学科普把医生塑造成妙手回春的神,让公众感觉医生无所不能。"谭先杰说,如果患者产生这种认知,当医生没有达到患者的治疗目的或预期,患者就会大失所望,很多医患矛盾也由此产生。
  只注重科学知识和结论,不重视传播科学发现的过程、思维和方法。"我们只在乎‘拿来’,这样不利于创新。"谭先杰举例道,他在做宫颈癌疫苗科普的时候,曾花了不少时间讲疫苗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在科学上不被认可的理论逐渐被认可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理的发现要经过磨难,这样的科学思想、精神、方法,也是科普的重要内容。"
  只看到疾病本身,忽略了疾病背后的人。"我们科普的对象是人,每个疾病故事、疾病描述后面是活生生的人。"谭先杰说,医生要考虑患者的感受,"我有篇科普文章讲,人乳头瘤病毒通常由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进行传播,但是不能说得太绝对。因为有时候确实不知道患者是怎么感染的,比如可能是接触了不卫生的卫生洁具和用品等。如果说得太绝对,这样的科普可能会拆散别人美满的家庭,而这不是我们的本意。"
  "同时,医学科普不能吓唬公众,不能把很罕见的事件说成很常见的,比如羊水栓塞,吓得一些人都不敢生小孩了,这不是我们科普的目的。"谭先杰说,科普中要强调此类事件的罕见性,告诉公众这样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
  互联网时代,医学科普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碎片化、分散化、省略化、速食化的趋势下,有时候我们阐述得不透彻或不连续,容易引起歧义。"谭先杰说,科普受众水平参差不齐,阅读目的各异,不乏充满猎奇心理的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撤回难,一旦出现纰漏,删除可能也于事无补,"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错误信息可能会被截屏,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很难彻底消除。"
  坚持"四不"原则,避免掉进"陷阱"
  如何才能避免掉进科普创作中的"陷阱"?谭先杰总结出"四不"原则——不害自己、不损同行、不毁单位、不伤患者。
  如何理解"不害自己"?谭先杰认为,首先医生态度要端正,注意维护职业形象。"科普的目的是向公众传递真正有用的、重要的医学知识,而不是博取眼球、增加粉丝。"他说,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说话时可以带一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但任何时候不应该出现脏字,也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或技高一筹而鄙视患者或者贬低同行,"患者是需要医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对象,医生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对其进行道德评价。"
  "要想不害自己,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要跨界,只写自己擅长的题目。"谭先杰表示,自己几乎只写妇科肿瘤的文章,因为对其他行当不太懂,"而且要懂得推荐同行"。
  谭先杰说,有一次媒体活动邀请他科普产妇坐月子相关知识,"我一看就蒙了,因为我是男的,怎么坐月子我不知道,所以我推荐了一个比我更好的安贞医院的女大夫,她生过小孩,比我更有经验,比我讲好得多。"
  如何理解"不损同行"?"我们做科普的时候,不要随意评价、贬低同行的诊断治疗,观点不同可以私下交流,不宜公开争论。"谭先杰表示,科普时要注意不要将同事的功劳或成功经验据为己有,别人的故事就写别人的故事,作者仅仅是旁观者。
  如何理解"不毁单位"?"我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有时候我被邀请讲课,不仅是因为我在专业上的一点贡献,更多是看我背后的平台。"谭先杰说,无论在哪里,医生都会带着单位的属性,要通过严格自律避免对单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无论在什么地方,我只说该说的话,只给该给的药,只开该开的刀。"
  如何理解"不伤患者"?"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保护病人隐私。"谭先杰说,患者的隐私非常重要,尤其是医学具有特殊性,比如性病科、精神科、传染科等科室的隐私性非常强。对患者而言,个人隐私被公开是一件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医生一定要有自我约束意识,保护患者隐私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法律要求。
  科普若涉及患者隐私,先得征求同意
  互联网时代,医生如何才能在科普的同时保护患者隐私?
  "首先选题要慎重。"谭先杰介绍,一般涉及急救、常识、救灾、避险等案例,不仅重要,而且涉及隐私的情况不多,或者隐私部分容易被忽略,不易引发争议。而涉及个人经历、工作、情感、两性生活的案例,处理起来则相对困难,容易惹麻烦,需要慎重。
  "如果在某一知识点上,非要在医学科普和患者隐私保护之间做个选择,我认为应该选择后者。"谭先杰表示,患者出于求医的需要和对医生的信任才无保留地告知隐私,因此医生必须有职业道德,对病人负责,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很多东西要烂在肚子里,这也是从医的基本要求。
  "如果觉得某个医学知识点很重要,对公众警示作用大,需要发布,但又涉及患者隐私,那就要征求患者意见,患者同意后再发布相关信息。"谭先杰指出,发布科普信息时,要注意隐藏患者姓名、相貌、病案号等信息,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尽量将其年龄、职业、籍贯、就诊时间等具体信息进行嫁接处理,降低识别度。另外,最好不要将刚刚发生的事情马上发出,否则患者和亲友可能难以接受。
  "医者仁心,进行医学科普时要注意语气恰当。"谭先杰表示,医生可以用同情最多是善意幽默的语气去写科普文章,避免使用嘲笑、指责、调侃、批评的语气。同时要注意处理图片,"比如一些恶性肿瘤、器官畸形或手术的照片,医生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公众可能会感到不适,最好进行适当处理再发布,或者以漫画、示意图等形式呈现。"
  "做科普的确挺费时间,要用心、用情、用专业精神传播医学知识。"谭先杰表示,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非常必要,也是医生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医学科普作品对于提高公众医学基本素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积极作用,能够真正造福公众。
网站目录投稿: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