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改往修来 西游取经前后历经十四年,遇妖三十处,除恶扬善一路征尘,百战重生功德无边。这是积功累德造福人民的大事善事,足以感天动地立万扬名。最起码,人家师徒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中开创了一条从东方通往印度的高速公路,就这一条来说,也称得上功不可没。在这中间团队也曾数次面临外部重创,起死回生。也曾经数次祸起萧墙,矛盾叠生。也发生过小孙猴,三次脱离团队的事实。 孙悟空第一次脱离团队,发生西游取经的初期。那时候,唐僧刚从五行监狱中把猴子给保释出来,师徒二人一见如故,誓同生死。一个叫徒儿,一个唤师父,一个是感谢此去有能者辅佐,一个是感谢救命之恩,打起马儿唱着歌儿出发了。 五百年徒刑,重见天日,孙大圣喜地欢天,热泪盈眶,师父就是再造的爹娘。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上唐僧还给悟空缝了一个虎皮裙,这里,《西游记》原著上没有这么写,是悟空自己缝的,反正手艺也不怎么样,动不动老把尾巴露出来,被人家给识破。这是所有团体组建初期的实情,抱有共同理想,进入蜜月期。但是人来自五湖四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性格不同观点有异,对待事物的分歧在所难免。再回头说,人,谁没个小脾气小个性,结果好景不长,师徒生隙。 话说师徒二人路过一座高山,山林之中突然杀出一伙毛贼,当前拦住去路,要留下买路的钱财,师父的表现是: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行者的表现是: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 行者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 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 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 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 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 那贼道:"好和尚!真个的头硬!" 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 那贼道:"这和尚是一个行针灸的郎中变的。我们又无病症,说甚么动针的话!" 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 ------悟空一下子干掉六个,当师父的烦了,你这叫干什么?哪里像个出家人?我天天怎么教你来的? 这一段师徒究竟谁对谁错,还真不好说。 分析1:唐僧求的是寸生不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在他的眼里,我做到的你必须做到。 悟空求的是除恶务尽,杀人杀个死,救人救个活,在他眼里,我想做到的我就要做到。 分析2:唐僧不对,你口口声声"不伤蝼蚁命",在前面,你路遇猛虎,生命旦夕之时,悟空一声断喝挥棒打死老虎,还剥了虎皮做了件"豹纹一步裙",你唐僧并没有阻止干涉。如果前面不让他杀虎,他今天还敢杀人吗?还有就是,穿着珍稀野生动物的毛皮就不违触佛法吗? 悟空不对,知道你是谁吗,小小的孙行者,不是齐天大圣。你以为你还是孙大老板啊?你现在是打工族,此一时彼一时,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取经团队,不是花果山个体,你说不干就不干,拿这里当旅馆了? 分析3:唐僧也有问题,你还是个小和尚,张口"徒儿"闭口"悟空"的,孙行者不是动物园里出来的,他是五行山下出来的,慢慢感化才是人情常理,怎么能显摆"师父"的资格呢?做领导也要谦逊,你知道身边哪一个部下,没有点看家的本事,后生可畏! 悟空也有问题,五百年前的事,别老提他,你真要行还在五行山下关着吗?不是看你还有点用,佛祖早就让你连一根毛都不剩了。正因为你有致命缺点,不可能独立创业,所以才让你在团队中锻炼。不知道什么叫为人低调啊,要好好学习。五百年,你光在哪儿骂娘了,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化快啊,五百年来,哪一路妖精神仙不在学习进步啊? 孙悟空一怒之下,爷不干了,反正没有签长期雇佣合同,你也不用给我结工资,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哪儿我都能混口饭吃,拜拜了您哪。西游取经大业,嘎然而止。 事情是后来才出现了转机,因为两个人的出现。一个是东海龙王傲广,苦口婆心相劝,大圣,回去吧,做人要厚道,又是打比喻又是举例子,什么叫"张子房圯桥三纳履"、什么叫"黄石公圯桥授书"。后来有人说,老龙王是怕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挨得近还来找他的事,才劝悟空上西天取经。这样想,思路是不正确的,老龙王也是心胸如海的人,否则何以统领四海,人家早就尽释前嫌,拿悟空朋友相待,取经一路数次鼎力相助。 第二个是观音菩萨,作为佛祖下属了不得的人才,特别是作为女下属,接受任务负责到底。一环环程序,明察秋毫;一步步困难,竭诚服务。关键时刻,送给唐僧一顶嵌金花帽,专门为孙悟空定制的。行者归队之后,拿这帽子当宝贝了,还不肯撒手呢,结果戴上它可就不一样了,"紧箍咒"一念,齐天大圣满地找牙,我再也不敢旷工了,情愿保师父西天取经。 "紧箍"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一个很细的铁丝圈,否则勒不进肉里,做不到见肉生根。原著记载:似一条金丝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根了。而不会是电视剧中演的像铁带子轧成的圈,那样是勒不进脑袋里去的。 孙悟空第一次离队,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指孙悟空,因为他痴心妄想做齐天大圣,三心二意不听话,今天要用铁笼子给他收收心,以后要天天向上,没有文化知识怎么能行?虐待学生是绝对不允许的,适当的体罚是非常必要的,减负不能减到不留家庭作业的地步,爱护不能缺少严厉的管教。 "六贼"是谁,六个强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暗指,因为人没有叫这类名字的,这说明六贼是有来历的。大胆一点猜测,说是观音菩萨点化而成来考验唐僧师徒的,也有可能。 眼睛愿意看美色,耳朵愿意听顺风,鼻子愿意闻芳香,舌头愿意尝佳肴,身体触的是安逸不劳,脑海思的是奢望私欲,这六种感官诱惑易使人堕落享受,易使人懈怠不前,可是人人又难于置之不理,不知不觉之中神魂颠倒迷失方向,所以叫做六贼。 眼、耳、鼻、舌、身、意,在佛经当中称之为"六根",《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几句话讲到诸多内容,包含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讲的是本经真谛,宇宙实相,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六根即是六贼,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而是空,是清净,诸法的实相即是空相。 唐僧虽然是出家人,领了法旨和圣旨,可别忘了,他是人。早在长安的时候,眼睛所见是空洞的佛经,耳朵所听是高调的褒扬,鼻子所闻是怡人的馨香,舌头所尝是无偿的赏赐,意中所思是锦绣的前程,身体所安是的美妙的园林,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到六根清净五蕴皆空,更别提领悟什么佛法的精微大义妙有真空。漫长的西天取经之路,不亚于万里征杀的艰险,谁会轻易放弃安逸生活,"皈依我佛正果修行"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所以不除"六贼"寸步难移,借悟空之手除净六贼,正是斩断尘缘冲出重围。 孙悟空第二次离队出走,是为了什么原因?这次事件,师徒二人究竟是谁对谁错?猪八戒又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请看《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十六"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