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的青年才俊是去是留


  截至2008年,中国内地总共派出140万留学生,却只有39万人回归。十年前即1999年的留学生回国比例为35%,但2008年回国比例反而下降到28%。
  北京(CNN)——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外语院校之一,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高悦(音)和她的同学每天作息依旧,学习和玩耍,对于即将要融入现实世界没有显示出一丝焦虑。
  高小姐22岁,新闻专业,在高中期间她曾作为交换学生赴美一个月,从那时起,她就计划好了自己的未来。她说,大学毕业后出国不是去不去的问题,而是何时去的问题。而且,出国不是为了更舒适的生活。
  她说:"在中国,新闻控制相当严格,我们在追寻言论自由。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我出国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在中国,教育压制人们思维求同,驱赶他们去找到那个的‘正确’的答案——而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批判性至关重要。"她补充道。
  尽管在全球性衰退中中国经济反而快速增长,和高小姐一样准备离开中国的学生却不乏其人。北京正在进行十年一度的国家领导换届,许多观察家说,权力过渡的不透明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个国家已经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自然环境恶化、官员腐败猖獗和缺乏言论自由。
  从全国范围来看,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海外的人数几近150万,成为世界各地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根据官方消息,2009年以来每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
  对于当局来说,更令人担忧的趋势可能是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们也在逃离,带走他们的财富和人才资源。《胡润百富》是出版中国个人富豪榜最著名的杂志,该杂志最近调查了1000名中国超级富豪,发现60%的受访者正在移民过程中或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胡润百富》的出版人胡润(Rupert Hoogewerf)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安全感,也许你可以换个角度看,是在寻找一份保险单的保障。于是他们开始相当积极地去尝试,努力拿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或新加坡的绿卡。"
  这是最近一波的"出埃及记",尤其是在年轻的一代当中的这种浪潮,使得像谢劲波这样的人的生意火爆起来。
  谢先生是BeBeyond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这是一家约有40名员工的个人发展培训公司,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分支机构。他每年培训数千名像高小姐那样的年轻中国人准备出国留学,为期六周的课程收费最多达到2500美元。
  谢先生45岁,属于被称作"海龟"的那群人——海归的汉语同音昵称。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八年,2001年回到中国,当时"海龟"风靡一时。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海龟"热逐渐降温——尽管就全球标准而言仍然难以小觑。谢先生说,很多海归也开始发现适应自己的祖国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他说:"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中国暴露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其他问题,人们再次下决心出国。"
  谢先生自己倒是不为所动,甚至做出了令大多数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着力发展自己的公司,他两年前放弃了美国绿卡。
  他解释说:"这里的一切令人激动——发生着很多的事情。我们一定有机会干出一番事业。"
  "尽管在某些时候我们有很多的问题、挫折什么的,但我们肯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想法。"他补充说。
  后注:
  中国人才流失现状: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数据,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至1999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为87%。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据经合组织统计,非美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上世纪最后10年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只有大约47%,韩国只有39%,而中国却只有13%的理工科留学博士回国。在领军人才上,截至2008年,日本有13名日本血统的人先后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部分在美国留学或工作过,但只有一位不是日本籍;中国有7名华裔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4人出生在中国(即本来有中国籍),但全部都拥有或曾拥有过美国籍。
  截至2008年,中国内地总共派出140万留学生,却只有39万人回归。十年前即1999年的留学生回国比例为35%,但2008年回国比例反而下降到28%。
  译者:教授翻译fking86 文/Steven Jiang
  温暖延伸
  >>> 心理FM:你一无所有,你拥有一切
  >>> 《一封来自心理FM的求助信》
  >>> 心理FM手机版下载
网站目录投稿: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