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林则徐虽以"余事为诗",但其诗却写得情深意浓,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豪爽俊逸的艺术风格,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身处逆境不忘爱国。 关键词:林则徐 爱国情怀 赏析 林则徐(1785—1850),作为一位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并不以诗名世,只是以"余事为诗"(徐世昌《晚晴诗汇》),著有《云左山房诗钞》。林则徐今存诗500余首,他的诗写得情深意浓,诗意盎然,从严谨的格律和深厚的功力中表现出诗人豪爽俊逸的艺术风格。虽然大都是友朋赠答、题图咏画以及记叙宦游所历的作品,但是其中仍然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以下仅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为例进行赏析,从中领略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宽阔胸襟。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作诗两首向家人志别。(本文仅以第二首为赏析对象)口占,意为不起草稿随口吟诵成诗。这既说明当时启程之匆忙,也反映出诗作者诗才之不凡,出口成诵。"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回顾自己三十多年从政生涯,历任数职,政绩显著,特别是在湖广总督任上,抵御外侮,主持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但朝廷昏庸,不辨忠奸,被道光帝以"误国病民"的罪名,革除了他的职务,并遣送新疆。首联仅用十几个字概括了作者自己的主要经历和当时的心情。由于林则徐讳言身遭投降派诬蔑陷害,首联只好以无可奈何的措词自责自嘲,把"赴戍登程"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力微"、"神疲"、"衰庸"、"不支"、难肩"重任"。似乎"赴戍"事出必然,无需过虑,实则是林则徐借此安慰家人、送行者,切勿沉浸在悲伤中。"久神疲"实写长久辛苦,精神疲惫,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自己被罢官充军的伤感和不满。"再竭":再担重任,指的是林则徐在前往流放途中,赶上黄河决口,奉旨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接到要他"效力赎罪"的圣旨,林则徐受命治河,从扬州日夜兼程41天赶到开封。"闻林制军将来,绅民无不喜跃,额手称庆。"在治河工地上,林则徐任劳任怨,赈灾救民,完成了杜塞决口的工程。本想着将功折罪,会免予谴戍,可一道圣旨无情地粉碎了林则徐的梦想,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差仍往伊犁。""定不支"就是他这种抑郁心情的反映。"力微""衰庸"其实都是诗人的自谦,说自己才能平庸,身体衰弱。开首两句语调沉郁,言辞凝重,不由使得读者为林则徐的遭遇一洒同情之泪。 由朝廷一品重臣贬谪为充军罪犯,其心理落差之大不言而喻。但作者虽有忧愤却无悔意,诗首的低沉并不意味着整首诗歌的基调之低沉。林则徐殷忧天下,不以个人升沉荣辱萦系怀抱,忍尤攘垢,矢志报国,用全部生命的火焰般的激情,吟誦出了正气凛然、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苟利"两句点明首联用意。句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甘愿奉献生命,哪能因个人祸福就逃避或迎受它呢?出句引自《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毁谤时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对句用《商君书·定分》中语:"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林则徐化用两典,镕铸伟词,常自吟诵,临终前嘱咐其子将此联写入讣告。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也是林则徐一生襟抱的生动写照!它充分显示了林则徐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实际上,在历史上,像这样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身处逆境,忍辱负重,甚至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志士人杰多不胜举。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林则徐无疑是这样的人杰。这两句诗气调昂扬,铿锵有力,真实地袒露了作者的坦荡胸怀,让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 颈联回应首联,发表对"赴戍"的议论。虽受不平之冤,但作者似认为,自己因罪戍边,并未杀头,也未株连亲人,道光帝还给了"效力赎罪"的出路,这已是皇上的厚恩了。"养拙",安于遇拙之意。下句是说,自己才干尚乏,正适合当个戍卒。林则徐反复强调自己无才之能,甘于平庸,故作旷达其实是以此发泄胸中愤懑,巧借旷达语来安慰家人。但不失传统忠君观念的林则徐并未忘却"君恩":从13岁夺得科举考试府试第一名到54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从翰林院编修小京官(七品)到手握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一品),林则徐主要得力于道光帝不断地赏识、选拔、晋升、重用。感戴道光帝知遇之恩的是林则徐,对道光帝打击迫害爱国大臣表示极大愤懑的也是林则徐。"谪居"两句正表达了林则徐百感交集、矛盾重重的复杂心态。这其实是林则徐故作旷达的愤懑之语,不能当成讴歌皇恩浩荡的颂扬语,否则就会误认为"谪居"两句是林则徐由衷之言。实际上,"谪居"是"昏君"道光给林则徐带来的大"祸"而不是什么厚"恩"。林则徐是尽瘁利国的一代名臣和罕见的干练大吏,却因爱国获罪遭受白发戍边之辱,被剥夺匡时济世、大展抱负的权力。感念国事日非、沉冤难雪、壮志难酬,林则徐能不切齿腐心吗?"一自金牌来北阙,顿教铜柱折南天。"(清)蔡寿祺《闻林少穆制军则徐谪戍伊犁》。多少仁人志士为林则徐的悲剧命运而扼腕叹息!"误国病民"是强加在林则徐身上"莫须有"的罪名。"赴戍"是道光帝推行投降主义把林则徐当作替罪羊的结果。"当整个封建统治势力已经被敌人的海盗行为所吓倒,而认为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得多的时候,林则徐被撤职查办是不可避免的。"[1] 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即将蹒跚在古道西风中。生离死别,是频道"珍重",吟诵"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的时候了,但林则徐却高情远致地"戏与山妻谈故事",逸兴遄飞地请老伴仿效杨朴之妻在离别时赠诗壮行,真是惊世骇俗之举!"山妻"指隐士之妻,是作者对自己爱妻的谦称。"戏与山妻谈故事",是说临别共议往事,同感悲凄,而又似玩笑一般,轻松自如。诗句饱和着林则徐对"山妻"真诚、关爱、理解、信任的深情。大难临头,远离在即,后会难期。生命的曲线向暮年延伸的伉俪,却如此镇定从容。深挚悲壮,感人至深。在儿女情中透出英雄气,在家常话里蕴涵着绵长深永的伉俪情。联系上文,作者与家人惜别时强忍悲伤,谈笑如常的神情跃然纸上。不辞万里从老家侯官(鬲州)赶来送行的夫人郑淑卿(16岁时与时年20岁的林则徐结为伉俪,享年60岁。),难道对林则徐的良苦用心、深情厚意能不心领神会,激起强烈共鸣?后郑淑卿去世,林则徐为夫人灵堂亲书的挽幛中有:"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之语,由此可见伉俪间相濡以沫的深情。 "试吟断送老头皮",诗人借苏轼《志林》中苏东坡身罹冤狱但临危不惧的诙谐风趣来表达自己的旷达襟怀,抚慰家人心灵创伤。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补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昭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作者借这个典故告慰亲人,自己会同于杨补和苏轼,重聚之时,安然无恙的。至此收束全诗,一扫开头抑郁之气氛,充分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刚毅精神和置个人荣辱而不计的宽阔胸襟。 通观全诗,字字句句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芒。全诗以先国家而后个人祸福为精神主线,語言沉郁而含蓄诙谐,表露出对自己境遇的不平情绪,抒发了正直、乐观的情怀。"诗意抑扬起伏,跌宕变化;风格刚柔相济,开张扬厉、直陈胸臆的表现与‘婉而多风,怨而不怒(林昌彝评此诗语)的含蓄相结合,可谓林氏诗中的压卷之作。"[2]王镇远先生在其《清诗选》中关于《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评论可谓是切中肯綮。《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在语言使用上也颇具特色。有气势磅礴的精警语,有涵蕴丰富的自嘲语,有洋溢着亲情的劝勉语,有排遣悒郁的旷达语,涵蕴交汇,语近情遥,全是眼前景致口头语,平实亲切,充满了深厚的友情、亲情、爱国情。该诗还巧于用词语熔铸典故,使语言更加精练,内涵更加丰富。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用陆放翁盛赞苏东坡的语采来转赞林则徐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身处逆境不忘爱国。1985年我国发行了全套2枚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为林则徐画像,背景就是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并由著名民主人士费孝通先生书写。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的提问时,引述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为政原则:行事进退,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岂能只为了个人的安危福祸而退却,假如有利于国家,我可以随时献出我的生命。然则联想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使人扼腕长叹。诚如太史公所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林则徐禁烟抗倭有功反被道光皇帝诿过其身,罢官遣戍,其内心之郁结,发为震撼千秋之声,并留给后人以绵绵无尽的深思。这是人才之哀,这是文学之幸! 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 [2]王镇远.清诗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