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诗经常棣原文及赏析


  常棣之华①,棠棣花开白灿灿,
  鄂不����②。 萼蒂相依多鲜明。
  凡今之人,试看当今世间人,
  莫如兄弟? 有谁能比兄弟亲?
  死丧之威③,死亡逼近多可怕,
  兄弟孔怀④。此刻兄弟最关心。
  原隰裒矣⑤,即使丧命埋荒原,
  兄弟求矣。兄弟也会来相寻。
  脊令在原⑥,鹡鸰飞鸣在原野,
  兄弟急难。兄弟闻讯救急难。
  每有良朋⑦,纵有平日好朋友,
  况也永叹⑧! 见你遭难徒长叹!
  兄弟阋于墙⑨,兄弟尽管墙内吵,
  外御其务⑩。却同心抗御外侮。
  每有良朋,纵有平日好朋友,
  烝也无戎(11)? 遇难有谁能相助?
  丧乱既平,死亡祸乱已止息,
  既安且宁。生活平静又安宁。
  虽有兄弟,此时也有胞兄弟,
  不如友生(12)。情感不如朋友亲。
  傧尔笾豆(13),摆上肉菜一碗碗,
  饮酒之饫(14)。开怀畅饮多欢欣。
  兄弟既具(15),众位兄弟已齐集,
  和乐且孺(16)。和乐融洽情更亲。
  妻子好合,鱼水相谐夫妻情,
  如鼓瑟琴。如同那鼓瑟弹琴。
  兄弟既翕(17),兄弟和睦情谊深,
  和乐且湛(18)。团聚安乐喜盈盈。
  宜尔室家(19),妥善安排你家庭,
  乐尔妻帑(20)。让妻儿更添高兴。
  是究是图(21),请你深思又熟虑,
  亶其然乎(22)! 此理确实很分明!
  [注释]①常棣:棠梨树。常,通"棠"。②鄂:花萼。不:花蒂。 ��(wei)��:鲜明的样子。 ③威:畏、可怕。 ④孔怀:十分怀念。孔,很⑤原隰:原野。裒(pou):聚土成坟。⑥脊令:即鹡鸰,水鸟名。朱熹《诗集传》:"脊令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故以起兴。" ⑦每:虽。⑧况:增加。永叹:长叹。⑨阋(xi):争吵、争斗。⑩务:通"侮"。(11)烝:久。戎:帮助。(12)友生:朋友。(13)傧:陈列、摆放。笾:古代祭祀时用以盛干肉、水果的食器,竹制。豆:古代盛肉菜的器具,形如高足盘,或有盖。有陶制、木制、铜制的区别。(14)之:则。饫(yu):吃饱喝足。(15)既具:都已来齐。具,通"俱"。(16)孺:相亲。(17)翕(xi):和、和睦。(18)湛(dan):尽兴的意思。(19)宜:和顺。(20)帑:子。帑,通"孥"。(21)究:深究、深思。图:考虑。(22)亶(dan):确实、诚然。然:这样。
  [赏析]这首诗,以推崇和规劝兄弟友爱为主题,是周代贵族宴会上使用的乐歌之一。《国语》认为它的作者是周公(姬旦),《左传》以为是周厉王时大臣召穆公(召虎)的作品。韦昭、杜预、孔颖达则综合二说,视此诗为"周公所作",而后来召公(召虎)只是曾"歌之"而已。现代研究者,也有认为此诗不一定是周、召手笔,而是 一般的宴飨诗。
  全诗八章,每章均四句。首章以"常棣之花,鄂不����"起兴,以花萼、花蒂、花冠之同根而生、共存共荣来比喻同一血统的兄弟间情谊深厚、利益相关。进而开门见山,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中心论点。二、三、四章,从正面立论,以死亡、逢难、御侮 三方面的事例,来说明一般的友谊远不如兄弟情感的深刻、真诚,因此,兄弟之间应该加强互助团结,巩固和发展基于同一血统而本来应该具有的深厚情谊。接着是第五章,像是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把笔锋一转,写祸乱止息后,在安宁的生活环境中,反而出现了"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现象。诗人对此持批评态度,语气是十分沉痛的。且不说衰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众多事实,就是在西周初年,也出现过管叔、蔡叔(周公的兄弟)的叛乱。故《诗序》说:"《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据此,可知诗中的描写,是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其依据的。这一章,可以说是从反面立论:正是因为出现了"至亲反为路人"的"悖理"(朱熹语)现象,所以更应强调与加强兄弟间的友爱关系 。六、七章,通过对举行家宴时兄弟齐集的欢乐场面及夫妻情笃、和睦相处的和谐气氛的描写与渲染,进一步说明,在 一个家庭中,夫妻、兄弟都和谐融洽相处,天伦之乐才会久长。末章既是承六、七章而来,也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此强调的仍是兄弟间的友爱之情以及强化这种感情对于"齐家"的重要性。正如王安石所论:"人情皆知保其室家,私其妻子,而罕知厚其兄弟,然兄弟不和,以致毁其室家,危其妻子者,有之矣,管、蔡是也。"(《诗义钩沉》卷九)所以,诗人认为加强兄弟友爱,是"宜尔室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举家和睦、妻儿欢洽的重要前提。人们不仅要为加强兄弟友爱而做扎实的工作,而且还必须在思想深处懂得那样做的道理。
  这是一首抒情和说理相兼的诗篇。诗人不仅反复告人以加强兄弟友爱之理,而且处处注意以兄弟真情去撞击人的心灵,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此诗时,易于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为了加强诗的形象性和深化诗的主题,诗人多处运用了比兴手法(如首章的"常棣之花,鄂不����"、三章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七章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和对比方法(如以灾难频至时兄弟之情与友人之情对比,以兄弟"阋于墙"和兄弟"外御其务"对比等)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因为《常棣》最初是周代贵族欢宴兄弟时用的乐歌,所以,其内容自然含 有封建伦理方面的说教成分。但是,由于接触到了古今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兄弟友爱"这一重大主题,因而此诗受到了历代读者的欢迎。由于诗中并未明言加强兄弟友爱的政治目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余地,人们可以从各自不同的经历、遭遇、思想境界出发来领会、欣赏此诗,并从中得到启迪。诗中包孕的"团结御侮"的思想,曾经成为后代不少仁人志士以至广大群众的精神武器。它激励人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捐弃前嫌,求同存异,加强家庭内部以至民族、国家内部的团结,为共同抗暴、抵御外来侵略和争取社会进步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的诗句,演变为成语:"常棣"(棠棣)一词,成了兄弟友谊、手足深情的象征和代名词,被广泛地运用于人民大众口头或文学作品之中。这些都说明了《常棣》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网站目录投稿: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