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是中国古代文字学著作。南朝顾野王撰,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现传《玉篇》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丘雍等据孙强本加以修整、增补而成的,又名 《大广益会玉篇》,非顾氏原本。清光绪年间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在东京日人柏木探古处发现了唐宋间古写本原本 《玉篇》零卷。这部"零卷"共存五卷,现见的版本有罗振玉影印本、商务印书馆 《古逸丛书》本、中华书局 《小学汇函》本等。 顾野王(生卒年不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初仕梁,后入陈,掌国史。博览强识,于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且善绘事。所著尚有 《舆地志》 30卷、《符瑞图》 10卷、《顾氏谱传》10卷、《分野枢要》1卷、《续洞冥记》1卷、《玄象表》1卷、《通史要略》100卷、《国史纪传》200卷,另有文集20卷。 本书原本30卷,分五百四十二部。部首与 《说文》相同者五百二十九部,不同者有十三部。部首的次序则与《说文》大不相同。除开始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说文》相同外,其余都重新安排,似乎有意将意义相近之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是人部、儿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我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等。但全书又未能始终维持这个原则,颇有体例不密之嫌。列字训解体例,根据现见的原本残卷来看,大致是先出音、次证、次案、次广证、次又一体,略有五例。每字注释,虽不全是五例俱全,然全书通例,大致如此。如 "托,他各反。《公羊传》: ‘托不得已。’ 何休曰: ‘因托以也。’ 《论语》:‘可以托六尺之孤。’野王案: 《方言》: ‘托,寄也。’凡寄为托。《广雅》: ‘托,依也。’ 托,累也。或为侘字,在人部。"又如 "龤, 胡皆反。 《说文》: ‘乐和龤也。’《虞书》: ‘八音克龤’是也。野王案:此谓弦管之调和也。今为谐字也。在言部。"另外书末还附有《分毫字辨》一种,列举形体相近的字一百二十四对,两字并列,注明音义不同。如 "樁、椿:上卓江反,木桩;下丑屯反,木也"; "刀、刁: 上都切,刀斧; 下的聊切,人姓"; "晴、睛:上疾盈切,晴明;下子盈切,目睛"等等,皆是。 本书与《说文》、《字林》等字书相比,有两点最值得称道。其一是作为字典,它与《说文》等在编排体例上方法有所改进,这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先出反切,这是合理的,因为读者遇见一个字首先便要读出它的声音来;第二是引《说文》的解释以作依据,这是本书的有利条件,而许慎时代则没有更早的字书可引;第三是解说尽可能举出例证,使之信而有征;第四是对例子加以必要的解释,这一点对读者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五是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具有进步眼光的。上列五点虽不是全书每一个字皆具备的特点,但本书在这几个方面的做法确是比前此的字书好得多了。其二是本书不同于《说文》专以说明字形、阐释本义为主的特点,而是以说明字义为主。同时解说也不限于本义,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于一起。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本书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开了后代字典的先河。 本书自原稿零卷在日本发现后,学术界对之日趋重视,研究者也日众。近代语言学家胡朴安在详尽研究了本书后,曾高度评价本书有五大特色: "一引证悉出原书,可以覆按;二证据不孤,增加训诂学之价值;三案语明白,有的确之解说;四广搜异体,并注属于何部,便于检查;五保存古书之材料。"(《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