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安全管理方式,而不是进行严厉甚至是苛刻的制度约束,更不能专注于加强考核、监督、处罚等刚性措施的效力。学生不是输入指令就能按照程序执行的机器,任何管理都不能仅仅依靠单向的指令奏效,而要依靠学生和教育者的双向互动。 安全管理是对学生生命和健康的关爱,不仅需要依靠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监督考核,还要营造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安全文化氛围。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安全与自己息息相关,安全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多种形式的宣传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生心灵深处刻下安全的印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地提高安全意识的行动。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系列化,要有超前性、预见性。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节假日、活动前、季节性安全教育不间断,要在不断重复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有灵活性,教育工作要走在学生需求前。要适合学生年龄、生理特点需求,提前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如雪前的防滑、防冻教育,日常的防寒、防暑教育,以及雷雨天防雷电教育等。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全覆盖,延伸到家庭、社会。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例如,可以把"亲情管理"引入到安全管理中,学校开展课后一分钟、每周五分钟的安全提示活动,节假日、特殊天气、重大活动时,学校、教师可利用电话、微信等及时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安全状况,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达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不断加强管理,把维护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育要以人为根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面对当前存在的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人文关怀的情感取代呆板的说教,让生命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实现人文化与制度化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