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下元节的美食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传统的下元节。全年"三元",下元为最后一个。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统称为"三元"。
  下元节旧时为很重要的节日,一过下元,天气朔冷,进入冬季。因此,上至朝廷,下至士民居家均有祭祖、送寒衣的习俗。
  据《帝京岁时纪胜》一书载,下元节这天,朝廷文武百官,直至皇上,均要祭宗庙。祭祈宗庙的程式也相当隆重。置酒、开素斋。而一般的士民之家,也在这天祭祖,形如清明、中元节。民间除备酒、置素菜、水果上坟祭墓之外,还用五色彩纸制作男女衣裤,长尺有余,在坟前祭祈时,一并火焚,日送寒衣。
  这种看上去类似迷信的活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结合当时社会,剖析其产生原因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也还有积极的一面,即通过对已亡故祖先的缅怀,寄托哀思。意在教育人们尊老,对活着的老人、长辈,要更给予关心、爱护、尊重。
  其次,旧时各庙寺、经院都从下元节开始上课经,昼夜不停,直至次年正月二十五日结束,天天素斋,夜悬天灯,黄幅大书。信佛者送一香烛,献酒水、鲜果、素斋作供品,络埠不绝,诵经者多奉诵祝国裕民,个人消灾免祸降福之类。
  更为有趣的是,旧时,每在这一天,朝廷向全国颁布国家有关法令。民间也从这一夫开始出售来年新历本。犹似现在买新年历互相馈送一样。
  素斋
  下元节的主要吃食为酒、水果和素斋酒,北方多用白酒,南方多用黄酒。水果也多为时令鲜果。而素斋,无论是皇家的素斋,还是平民的素食,都有一番讲究,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素食与素斋是有区别的。素食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而素斋是自成一格,独成系统的,已成为中国菜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从文化内涵上也有独自的风格。尽管前面已谈及素斋,但并未作较详尽的说明,因下元节以后的节令活动中,不再单独出现素斋,故在此一节中对素斋作一陈述。
  素斋由素食演变发展而来。素食在上古时期,或出于信仰,或出于禁忌及图腾等原因,人们在祭祀或遇有重大典庆须行"素戒"。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素食,以表示对祖先鬼神的虔敬。
  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家吃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素食才逐渐在菜肴中形成"素斋"而独树一帜。将原先的素食与沸门的斋菜相结合,便产生了"素斋"。唐人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说:素食"但食菜、果、槟、饵之类……今俗谓桑门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可以看出,从上古时期的素食,到以后佛家的斋食,在唐代时传入社会,并流行开来。两者结合,形成素斋。从历史上看,素斋流传的范围很广,从宫廷、寺院、到民向都有素斋,但寺院的素斋要求严格,连一些辛辣蔬菜如葱、韭、蒜之类都忌用的。
  到了宋代,素斋已成为餐饮业中的一个支流,在大城市中出现了专业的素斋馆、素面店。《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京市上"有素分茶,如寺院素斋也。"素斋的品种也逐渐丰富。《梦梁录》中列举了相当数量的品种。其烹调技艺也大有长进,不仅停留在保持蔬菜的原色、原味,并且制作成与鸡鸭鱼肉等荤菜可以以假乱真的造型素斋菜。如著名的"夺真鸡""两熟鱼"、"假炙鸭"等等。
  素斋到了明清时期更有发展。某些寺院的素斋,名噪一时,其名声远远超过商业性的素斋馆。《清稗类钞》载:"寺、庙、庵、观素斋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当时的素斋还盛行用花卉入撰。因为素斋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容易消化,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素斋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现时的素斋,在继承传统的从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特别是结合现代营养学,在取料、烹调的过程中,更趋科学、营养、卫生、合理,在色、香、味、形等方面更具文化性和观赏性。如上海的"功德林"、广州的"菜根香"、杭州灵隐寺的"云林素斋"、苏州灵岩寺的"灵岩斋",寒山寺的"寒山席",北京的"绿柳居"等,大受中外宾客及人们的欢迎。
  十月,除下元节的素斋之外,民间时令吃食还有很多。
  熏青豆
  选用秋熟青毛豆。制法简便,大致有两种制法。一是将青毛豆剥去壳,摊开,置阴凉处,略散去水份。
  取一锅加水煮沸,加入食盐,需略咸。稍沸,便倒入凉过后的青毛豆,待其熟捞出,沥干水份,再倒入竹篷中摊开,放置阴凉处,需凉数日,如不逢雨天,最好能日晒夜露(夜间加罩)。视熟毛豆表皮起络,便成熏青豆。熏青豆色泽碧绿。
  咸、鲜、糯、香,十分可口。可当休闲小吃,酌酒小菜,还可沿街呼叫出卖,并且久存不变质。有的十月制作,一直可放到新春作春盘小吃,因此是人们极喜欢的一种小吃食。
  另一种制法基本与第一种相同,但一开始毛豆不剥去壳,直接放入沸滚的盐水中煮,待煮熟晒凉,再剥去壳。这一制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毛豆的清香味,但由于是与壳同煮,在往不及剥去壳的来得入味鲜美。
  由于熏青豆制作简便,大多为家庭自制,并以农村为多。
  旧时,十月冬夜,家家户户有的在油灯下,有的在园子里,趁着明洁的月光,姑娘、媳妇相聚,将白天收采的带壳毛豆剥去壳,边剥边谈,海阔天空,嘻笑不已,肚子饿了,煮一碗毛豆充饥,其乐无穷。这种休闲的农作,给旧时生活单一的农村带来充实和欢乐。同时,又是一幕动人的农村风俗。
  因此在十月,无论是我国的南方或是北方,自制熏青豆十分盛行。
  腌莱
  十月,菜蔬经霜打之后,肥嫩而结实,家家户户都趁这时腌冬菜,以备冬日缺菜之时食用。
  腌菜多取大青菜、雪里戴、萝卜、芹芥等。将菜买回家,先一裸裸地洗净,然后放置阴凉处,凉干,取大的缸瓮,一层菜一层盐腌制,腌时需有人用脚在缸瓮内踏,腌毕,菜上面需压有重量的东西,一般用大的石头压结实,再加盖,约一个月后便可食用。
  雪里欲可以整棵与青菜一样腌制,也可有另一种腌法:将凉干的雪里蕻切成细段,在小锐中加食盐腌制,往往再加上好白酒、姜片、桔子皮丁等。每一层菜和盐放得十分均匀需腌得结结实实,然而用泥巴或牛皮纸将棍口封牢,倒置灰窖,待一月后即可食用,经久不变质。
  腌菜成熟后称盐菜。盐菜的食法很多,一碗清炖咸菜也鲜美无比。炒咸雪里孽加一点辣,或肉丝之类,味道更不一般。另外可烧肉、烹汤,无所不能。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诗中便有一首赞美《盐菜》的诗:"白盐匀洒密加封,瓮底春回菜甲松,碎翁冰涤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贫苦的生活,又赞美了盐菜的鲜美,确实很生动。
  腌菜一般在十月,待到冬至日开缸,先祀祖先,而后再食用。
  储冬菜
  十月除了腌菜备过冬之外,我国北方还有储冬菜的食俗。进入十月,家家户户购置大量白菜(卷心菜)放至地窖或阴凉处。由于北京天气寒冷干燥,大白菜不腌制,整个冬天也不会坏。这一食俗一直流传至今。而今,北方各大城市,进入十月便大量组织大白菜,供应居民储菜,现时有地窖的储放,而没有地窖的新公寓房,大多就放在阳台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储菜地方。
  熏炕酒
  这是我国北方食俗,北方天气寒冷进入十月便
  要取暖,而取暖的最突出标志,便是熏炕,即烧炕。炕,是北方人睡的床。
  烧炕一般于十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一日撤火。烧炕的燃料,因地而异。如北京多烧西山煤,东北等地烧豆枝(因东北多产大豆,收采后将豆枝储存作烧炕燃料)也有烧干枝树、木柴等。
  也许是出于我国古代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或床是人们夜间睡眠的地方,因此在十月初一,烧炕这天,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先备熏炕酒。
  熏炕酒均用高度白酒,先祀天地,待炕火燃起,将高度白酒倒入炕火中。因高度白酒含酒精度高,因此倒入后,顿时火势熊熊,一派火火红红的景象。这正是人们在冬季寒冷的时候所企盼的温暖和火热。
  现时,北方的大城市已有了暖气,睡觉也不再用土炕,因而烧炕的习俗已没有了。但在北方广大的农村,居住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大多还是睡土炕的,烧炕的习俗仍然盛行。熏炕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单调地浇酒。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熏炕这一天还摆上一桌丰盛的菜宴,合家欢饮一番,既改善、调节一下饮食生活,又预示人们,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严寒的冬天。人们略饮酒,多穿衣以健康地度过严冬。应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
  开炉
  与熏炕同时进行的是开炉,卧室烧炕,屋内的起居间便也从这夭起开炉取暖。取暖炉多用煤炭作燃料,也有用木炭的。为防止煤气中毒,取暖炉一般都用铁筒作通道直通室外,以保安全。十月初一开炉后,除取暖之外,一日三餐的烹制和全家老小的饮用水,就全靠取暖炉,这不能不说是一举二得,所以,冬季北方的取暖炉并不怎么费煤火。
  开炉的习俗在南方也有,而南方的开炉就较为简单,只是为了烘手、烘脚而已,称之为手炉脚炉,燃料多用薯糠、炭基。不论是手炉,或是脚炉,都是铜制的,圆形,上面有许多圆形的小孔以透出热量供人们取暖,而与此有关的食俗是冬季闲置无事,往往将生花生、银杏,冬白薯放入其中,爆熟食之,极有情趣。如花生和银杏放入后,待熟时,先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然后听到清脆的"叭"的一声。这时打开手炉,或脚炉盖,就可取出花生,银杏享受了,极有趣。作者儿时放寒假在家,常在下午与邻家小姐妹、同学聚会,大家都带上手炉和花生、银杏、干毛豆等,在一起温功课,爆吃食。有时碰到谁的爆焦了,闻到一股焦味后,大家就互相取笑,然后开怀嘻笑,到最后还要公正地评出今天谁爆得最多、最好,并再约好下次聚会的地点和时间。
  现时,南方烘手炉、脚炉的习俗虽已没有了,但我却至今难以忘怀儿时的爆毛豆、爆花生的香味和"叭叭"声,以及那种氛围和情趣。
  暖锅
  旧时的暖锅已被现时的火锅所替代。暖锅与火锅相同,只是火锅的燃料是现时新型燃料,如酒精,或酒精块等,而暖锅则是用木炭作燃料。由于燃料不同,盛器也就略有不同,其他的完全一样。当然,现时的火锅形成商品后进入餐馆,在厨师们的再创造之下,品种、选料大大丰富,如三鲜火锅、菊花火锅、时令火锅、海鲜火锅等。而旧时的暖锅就没有这么讲究。但火锅毕竟是由暖锅演变发展而来,在此,我们回顾一下也是应该的。
  暖锅(火锅)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简便、温暖、营养搭配合理。简便:只需将荤素等菜洗净,切好,无需起油锅;温暖:一锅汤烧沸(当然汤需配得鲜美)什么都可放入。现放现吃,想吃什么放什么。从沸滚的汤中捞起来,吃到嘴里直暖心间。有时尽管外面大雪纷纷,冰凌直下,还可吃得大汗淋漓,确实令人舒杨;营养齐全:一般吃暖锅都将荤素菜搭配好,而蔬菜一般均是营养较丰富的,如菠菜、蘑菇、粉丝、冰豆腐等,这样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合理是其他菜肴和其他食法无法与之比美的。另外,暖锅还可以吃到每样菜的原味,看到每样菜的原色,喝到原汁原汤,真是美不胜收。由于暖锅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才使其能永传不衰,并且还不断发展与创新。
  夜作饭
  又称吃夜宵,吃宵夜。进入农历十月,天气渐冷,天轮回转,白天短,夜间长,直至冬至日。冬至日这天是全年白夭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旧时,进入十月人们便利用夜间长的特点,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纷纷开夜工,俗称夜作。如手工的纺织业、缝纫业、纸扎业,刺绣业、染坊等。到了深夜便要吃夜间餐,这就是夜作饭的由来。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饮食店、小吃摊,也纷纷开设夜市,直至五更才尽,生意十分兴隆。
  说是夜作饭,实际上是不吃饭的,大多是小吃,比如馒头、包子、面条、汤团、蒸糕、茶叶蛋、水饺、小馄饨等,无所不有。可以说夜作的兴盛,带来了夜间饮食业的繁荣。
  各地的地方志、史志均有所载,如汉书《食货志》云:"十月既入,妇女同巷相从……于时厘市小民明灯荷担卖塘炒栗子、熟银杏之类,以充夜间小食,沿门叫唤,每至残漏街衡始寂人声。"从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各地夜间饮食业的繁荣。各种摊店,各色吃食,叫卖声、诱人的香味,加入各食摊的敲击声。如小馄饨摊,用国竹筒敲击的"叭叭叭"声,又有糖粥摊用榆根吊起来敲击的甘笃笃笃,声,并夹杂着叫卖声:"笃笃笃,卖糖粥"。
  夜宵的兴起,不仅使人们在寒冷的十月夜间能填饱肚皮,更在于使人有浓厚的情趣。一碗热腾腾的夜宵,既暖肚,又暖身,振奋精神,夜间劳作的疲劳顿时消失,使人从中得到享受。
  十月白酒
  十月农家多以小麦为曲,自己酿酒。并以小雪节气这天下缸,经60天酿制的酒最好,可留数年而不坏,越陈越清冽、醇厚。酿制的酒北方多以秋露白、竹叶青、桂茅柴等品为主,南方则以桂花白、靠壁清为多。上述各酒均在十月酿制,又均呈白色,故统称为"十月白酒"。
  十月白酿制成后,多藏至冬至日取出,先祀祖,后品尝……直要喝到春节,立春日馈赠亲友。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酒的品类也丰富多彩,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现时,我国的酿酒已形成工业化生产,然而农村冬日自制酿酒的食俗仍然盛行,但只局限自制、自饮而已。
  饴糖
  饴糖又称麦芽糖。进入十月冬季,我国南北方均有食搪的食俗,旧时食搪多为饴糖,由于是冬季,故俗称"冬糖"。
  旧时,每入十月,街头便出现了卖饴糖的小摊贩。每摊有一小糖担。担下部是一只轻便的可以搭、收的三角小木架,上面放一只带玻璃的木箱,木箱内置多只饴糖罐。手敲扬锣招揽顾客,故又俗称"卖搪锣";也有吹竹箫的,曲调单调固定。
  往往一个饴糖摊停下扬锣一敲,便吸引许多小孩、妇女、老人。妇女、老人食饴糖为在冬季滋补身体。我们知道麦芽搪因含有麦胚芽,植物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又易被人们消化吸收,确是冬季较好的滋补品。加之,冬季寒冷,食糖可增加热量。小孩喜欢含饴糖,是因为不仅饴糖甘美,还在于其中的乐趣。饴糖在液态时呈粘状,购买一二分钱饴糖,用二根细竹签反复的搅,就使浅黄色的饴糖搅成乳白色,异常有趣。
  另外,每个饴糖摊还将饴糖用手捏(浇)出各种造型的口哨子,如水浒人物、三国人物、动物、花卉等。上面是各色造型,下端便是可以吹响的峭子,形象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能品赏,还耐玩,最能吸引儿童。
  十月,各饴糖作坊,也大多是前店后坊,柜台上出售新鲜的饴糖和各种饴糖制品,如五香来白搪(菱形状、乳白色、外面有芝麻,又甜又香又脆十分美味)、五香芝麻葱管糖等,生意也十分兴隆。
  冬糖从十月开始,直至明年立春至。
  烧麦
  它既是十月的小吃,也是夏季的吃食。夏至吃的是冷烧麦,而十月则食热烧麦,还配有一碗热腾腾的蛋丝汤或鸡鸭血汤,暖肚、暖身,所以也成为十月入冬的一种常见小吃食。
  烧麦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吃食,品种繁多,在江浙、广东一带,人们把它称作烧卖,而在北京等地则称其为烧麦。
  烧麦的历史异常悠久。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稍麦"的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内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梢系,故日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我们如果把这里的"稍麦"的制法和今天的烧麦做一番比较,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是一个东西。因此,今天的烧麦或烧卖便是古籍记载中的稍麦。
  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如《金瓶梅词话》中便有"桃花烧卖"。《扬州画舵录》、《桐桥椅掉录》等书中均有烧卖的出现。
  古代烧卖的品种很多,由于南北方的气候不一,因而吃的时叹也不同。北方多为冬季带热汤吃;(上述古。籍中也有此记载)而南方天气较热,多在夏季吃,吃的是冷烧卖。也没有热汤。现在成为南北方夏季、十月的时令吃食,这是我国南北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果。
  古代烧卖的品种在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麦"、"油搪烧麦"等。其中"荤馅烧卖,是用鸡肉、火腿配时令菜作馅制成。"油搪烧麦,则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箱做馅制成。南方还有一种"卤馅芽韭稍麦"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烧卖品种更为丰富,制作也更为精美了。如北京的都一处,就以出鲁十月时令烧麦驰名四方;扬州百年老店"富春茶社"亦以形色美雅、鲜香甜美的"翡翠烧卖"征服一批又一批的嘉宾。此外,还有广州的"蟹肉瑶柱干蒸烧麦"、安徽的"鸭油烧麦"、山东临清的"羊肉烧卖"、苏州的"三鲜烧麦"……都是各具特色。
  家庭自制烧卖并不复杂,馅芯和水饺、馄饨、包子的差不多。关键是皮面的制作较难,远比饺子皮难举。皮子为画状,中央须厚薄均匀,外边需举出摺叠的花纹,这样包进馅芯后,用手一捏,烧麦上端就呈现石榴花般的花纹。由于烧麦的皮面制作较难,所以现在一般家庭自制水饺的多,自制烧麦的少。要在十月尝鲜,大多还是上馆子,一饱口福。
  乳酪
  即现时的鲜牛奶。旧时喝牛乳的人家很少,并且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喝,只喝一个冬季。待进十月,直喝至立春即停。与食冬糖的时间差不多。
  汉族喝牛乳与少数民族也不一样,少数民族将其作为一日三餐的饮料和汤类,所谓奶茶之类,而汉族则将其视为营养滋补品。事实上,牛乳最接近人乳,也最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去年美国FDA公布的信息表明:至今,营养最为丰富,最易被人类接受的食品是牛乳和鸡蛋,还没有其他食品可以替代。因此,在冬季严寒季节喝牛乳,作为滋补身体的饮品,还是正确的。
  旧时的牛乳,大多来自乡村农户自己饲养的乳牛,取其乳汁装入瓶内,或自己喝,或挑担进城出售。一般都有老主顾,不必进市场,只须送至每家每户,旧时称为送乳酪。
  涮羊肉
  进入冬季十月,我国北方的气候已相当严冷,所以有涮羊肉的食俗。羊肉中动物蛋白含量高,且肉嫩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冬季羊肉一直作为我国的大补食品,有健身,御寒的功能。
  涮羊肉须取新鲜的羊肉。先冰冻之,趁其冻结,用利刀切成薄片,其薄的程度可达透明,象纸一般。另取一暖锅煮汤(现多用火锅),待锅汤煮沸,食者围炉,一片一片夹在筷上,将羊肉片浸入汤中,不停地左右摆动,北方方言称之为"涮",故称"涮羊肉"。由于羊肉片甚薄,在沸汤之中一会儿便熟,然后蘸上调料便可食用。
  涮羊肉的调料相当讲究,种类也很多,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料配制,大多用韭菜花末、芝麻酱、辣酱等。现时食游羊肉已有调制好的调料出售,拿回家便可食用。
  现时,十月涮羊肉的食俗比历史上更为盛行,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北方,连南方也相当盛行。只要进入十月,各餐馆、饭店、宾馆便推出捌羊肉招徕顾客。当然,现时涮羊肉最有名的还是北京东来顺。现在,不论南北方,家庭自制侧羊肉,或自己品尝,或招待亲朋,也十分盛行。
  羊汤
  与北方涮羊肉同时推出的是南方的羊汤。旧时,南方不吃翻羊肉而喝羊汤。羊汤呈乳白色,汁稠。每天喝羊汤,无疑可大补身体。因此,到了十月,南方朔风一起,羊肉汤店,便一家接着一家的开张出来。这些店只是租几个月店面,做一个冬就歇止。大多是农家农闲出来做生意的。
  这种羊肉店一般是傍晚开门,只做夜市,生意好得惊人。
  羊肉汤用大锅烧煮,储在一只特制的大国木桶内保暖。煮熟。的羊肉分门别类切好放在各种盘子内,根据吃客的需求配料。
  因此,羊汤的品种名目繁多,有"清羊汤"、"什景羊汤"、"京烧羊汤"、"羊肚汤"等等。有一些老吃客,自带老酒,一杯酒一碗汤,可以吃得遍身暖和,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在手,浓浓的,乳白色上飘洒着点点绿色的细葱,既烫又香,那种温暖和情趣,确实使人难以忘怀。
  羊肉面
  进入十月,羊肉面也是我国南北方的时令小吃。同样,吃羊肉面多在冬季的傍晚至宵夜。
  吃羊肉面是有一番程序的。老食客每每先要几碟羊肉冷片、炒羊肝、煮羊眼,(味似皮蛋),温酒小酌。一会儿,在烧积木炭的小泥炉上架起小铁锅(不用碎劈柴和铝锅)摆至桌子中间,几碟羊腰脑、羊肝、生羊肉片、芫萎、菠菜以及姜末、葱蒜、秋油、红辣椒和醋等佐料随之上桌。这时锅汤已沸,就把羊腰脑等生肉及生菜先后倒入;随滚随捞入各自的小碗中,任加佐料,蘸着品味,鲜嫩爽口。直至锅内的吃食大致捞完,就在鲜汤中加入红烧羊肉及单面,再浇上鸭油(不用猪油羊油)。面条滚后即以汤匙舀入有佐料的小碗,鲜美可口。面条吃完时,锅汤更浓,喝之烫口,弃之可借。有人放入自备的饭锅巴,鲜汤渗入,香脆异常。这样的羊肉面吃法,比吃测羊肉、羊汤更丰富多采。此时,酒酣胃暖,追体舒服,于是就施施而归,酣然入梦了。
  羊羹
  羊羹是羊汤、羊肉面的副产品。先将羊肉煮熟,捞起洗净,然后切成小块,再加汤、盐煮烂,连汤带肉盛在圆形的沙钵中待其成冻,连冻带肉切成片出售,称之为羊羹。
  羊羹很鲜美,并且羊脑味淡,一般不喜食涮羊肉、羊汤、羊肉的人,也可吃羊羹。
网站目录投稿: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