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典型"操碎心"的母亲形象上了新闻热搜。这是发生在2017年早申战绩辉煌的南外。南外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英语系的黄妈妈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据黄妈妈透露,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多年来,她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都没开过。为了方便联络,黄恬静上中学后虽然有了手机,但每天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而面对高中冗杂的课程和各科竞赛,该如何放松?黄妈妈说,放松未必就是看电视剧、玩游戏,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放松。"比如刷数学题累了,可以看看语文、英语,这样换了一种思维,就是放松。" 我们也能理解黄妈的做法,在这个出国比例占一半以上,保送一下就是南大级别的学校,最后坐到高考考场只剩下几十人的中学,努力已经成了权力、背景、资源等夹击下孩子唯一可控的几个选择之一了。我们不想去评判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对错,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今因为孩子教育,日益焦虑的家长 们。 教育竞争压力下催生操心家长 每年,不管家里是否有当届申请的学生,很多家长都会找到棒呆,希望棒呆能够为他们的孩子进行长期规划或者申请季指导,最小的甚至是8年级还未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而这批低年龄的孩子共同的特征是普遍優秀,底子不错。 不少孩子的学习基础已超出了同龄人,学校内的教学和家长教导可能已无法满足孩子成长升学的需求。同时,优秀的孩子中,他们之间的竞争又异常的激烈:报考国内重点高中还是国内一流的国际学校,亦或是申请美国高中?可选择的升学路径很多,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名校。家长怎么样做才不让孩子走弯路? 于是,强烈的自我驱动力以及外部激烈的竞争,使我们看到很多因为操心孩子教育问题,被严重困扰的家长们。在此我总结了家长们在孩子申请时,不同时期的焦虑表 现: 在申请规划准备期,家长的焦虑表现为:孩子考托福了,家长会四处打听有没有好的语培补习班,恨不得自己做个SWOT分析帮他们做决定。当孩子考SAT时,最紧张的是家长,全程陪同孩子的SAT考试行程,就盼着孩子要多考几十分。但当孩子考出的分数不理想时,又会进行安慰,下次再考没关系。转身就会给留学顾问打电话,询问考砸了怎么办,情绪激动起来就会泣不成 声。 而每年9月到12月的当届申请季里,家长们焦虑的表现会更集中而普遍:孩子忙着写文书,申请材料准备起来繁琐复杂。家长生怕孩子忙不过来,会替孩子一遍一遍询问确认,甚至直接替孩子来做。好似是自己要做申请,而不是孩子。有的孩子很独立,申请季文书、表格、材料全都自己准备完成,但不愿意过多与家长沟通。家长难从孩子嘴里了解具体进展和情况。这时,家长会变得焦虑不安,不断求问顾问。 申请季之后拿到录取,家长的焦虑亦不会消失:开学了,从老干妈到各种药,恨不得把整个家都搬过去,担心自己孩子适应不了国外生活,各种跟顾问反复确认签证的问题,操碎了心。当家长每次看到留学生的遇害消息,就像自己家孩子的遭遇一样,一定要转发给孩子看看,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长身上都出现 过。 管Or不管? 家长要适当介入孩子教育 看着可爱又焦虑的家长们,我们有的时候也有爱莫能助的感觉,除了尽力把每一个申请环节把控到位外,对于他们的焦虑,我们却不能分担。 但我们想说,诚然,社会阶级存在着不平等,精英阶层的孩子可以获得一整套教育资源,比如一对一SAT辅导,花样百出的夏校等,所有这些都和大学录取的过程息息相关。所以每个家庭都试图把自己手中能利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严格把控着申请的每一个环节,大到选校、选专业,小到填写Common App,和顾问沟通等。 很多孩子和父母形成协同一致的分工来打赢申请这场仗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孩子出于懒惰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或者那些被精英式竞争压的喘不过气来的父母,想要替孩子决定申请的所有细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赋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度,让孩子承担更多,这会让他们从申请中得到不同的满足,包括更强烈的自立感,也会让他们感觉他们的成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够让孩子建立更深刻的自信。 挤破头往精英道路发展,和其他精英竞争是一种方式,而放下焦虑,转换心态,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度,说不定孩子和家长都立刻会得到解脱。 介入多少?如何介入?这个还需要看每个家庭的情况了,没有一个公式能解决所有难题,但是要试图找到其中的平衡,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会长久的。只希望岁月对每个留学家庭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