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弥勒寺山茶 原标题:风物志 陆良普济寺茶花 风物志 陆良普济寺茶花 《茶花百韵》认为茶花有"十德",故称其为"十德花" 彭竹兵 茶花,又叫山茶花、海石榴、玉茗花、耐冬、绛雪罗等,原产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是云南的八大名花之一,在云南各地的广泛种植,昆明、大理、曲靖、楚雄、丽江、临沧、保山等地都有不少珍贵品种,产生许多与茶花有关的轶事。陆良普济寺的一株山茶,不仅品种名贵,而且故事有趣。 据谢肇淛《滇略》记载:"滇中茶花甲于天下,而会城内外尤胜。其品七十有二,冬春之交,霰雪纷积而繁英艳质,照耀庭除,不可正视,信尤物也。豫章邓渼称其有十徳焉:艳而不妖,一也;寿经二三百年,二也;枝干高疏,大可合抱,三也;肤纹苍黯若古云气尊罍,四也;枝条夭矫似麈尾龙形,五也;蟠根轮囷,可几可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沈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序常青,八也;自开至落可历数月,九也;折入瓶中,旬日颜色不变,半含亦能自开,十也。为诗一百韵赏之。""会城"指省城,即昆明。"尊罍"泛指酒器。"麈尾"又称拂尘,用于除尘、驱赶蚊虫等。"森沈"亦作"森沉",指山茶繁茂幽深。"蒙茂"即"茂密"。"四序"指四季。 《陆良县志稿》记载的山茶"十德",与《滇略》的记述略有不同:"色之艳而不妖,一也;树之寿,约有二百年矣,犹如新植,二也;枝干高疏有一余丈,大可合抱,三也;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鐏罍,四也;枝条黝纠,状似麈尾龙形,可爱,五也;蟠根兽攫,轮囷离奇,可凭而几,可藉而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沈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季常青,有松柏之操,八也;次第开放近二月始谢,每朵自开至落可历旬余,九也;折入瓶中水养之十余日,颜色不变,半含者亦能自开,十也。""黝纠"指"枝条连绕的样子"。 邓渼的山茶"十德",与陆良普济寺山茶有关。邓渼(1569年-1628年),字远游,江西新城人,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 进士,大约在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至四十年巡按云南,所到之处,题咏甚多。有一年腊月间,邓渼巡视曲靖,道经六凉(今陆良),看到道旁普济寺内的茶花开得十分漂亮,就入刹一观。只见寺中山茶"烁日蒸霞、摛纹布绣、火齐四照、云锦成帷",于是写了《茶花百韵》,"遍检古人句,山茶未得名。形容应有待,品价肯定轻。……属辞深比兴,从此定佳评",共九十二句,近一百句,故叫《茶花百韵》。因为邓渼在《茶花百韵》的序文中归纳茶花的"十德",此后茶花被称为"十德花"。 陆良普济寺,据《陆良县志稿》记载:"在城东十里,古名兀耳朵寺。咸丰八年毁于兵,后重建。"据罗养儒《云南掌故》记载,该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据罗养儒记载:吴三桂进兵云南时,路过普济寺,"见佛殿前有红茶一株,鲜红瓣上而有白点,此在茶谱上为珍珠红,三桂讶为异种,极钟爱之。已而派人来掘取,运至省垣,植于王府。花因易地,竟三年不着一花,三桂认为慢己也,遂谪贬而还于原处。花以一再迁移,生气大耗,未及年,花竟枯死。"庆幸的是,此株茶花枯死后约几十年,又从根部发芽,"约四五年,即成高枝强干,居然繁花满枝。"到了清末民初,"今历二百年,干已粗及手之数围,树亦高及二丈矣。此珍珠红茶本属贵品,今客有过其寺者,于茶树下多有题咏,而名公巨卿之作,则载于州志焉。"刘润畴在《普济寺茶花用苏东坡定慧寺海棠诗韵》中写道:"人间岂少好花木,惟有此花生使独。七绝十德评固真,尤喜幽姿不谐俗。" 斗转星移,昔日的普济寺如今成了茶花小学,其所在地为茶花社区。 (作者地址:曲靖市财政局) 图片摄影 耿嘉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