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什么是真正的孝顺错了的赶紧改过来


  在大部分的记忆里,这个庞大的群体以父亲、兄长、朋友的身份进入我们的生活,他们善良、质朴、温顺、谦和,同时,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中他们却呈现出另一副面貌:偏执、敏感、古怪、暴戾,他们分布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菜场、在棋牌室、在公园、在公交站,有他们各自的故事、体验和心境,这些角落中藏着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老人世界……
  1、为啥老人变得执拗
  老人的执拗不是一时的,他们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为何年老了,却开始执拗起来了呢?
  一方面,许多老年人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生活不如意。在子女面前的执拗、倔强,甚至偏执,都是因为在情感上对子女不满意。为人子女平时只顾从物质上予以关照,却很少考虑老人的精神生活。
  还有一些老人的执拗,来源于对过去生活习惯的守旧。很多老人是苦过来的,他们曾经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抚养孩子,所以即使现在生活很好,他们也很难改变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
  还有些老人是思维的不更新,比如他们照看孙辈时,还是自己当年抚养子女的那一套,总认为"我就是这么把你带大的,怎么就不可以这样带孙子"。老人忘记了,这已经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别人的子女,另外现在的生活环境,早已不是当时贫乏年代的背景。
  以父母权威性自居。虽然老人老了,但在他们眼里,子女永远是自己的孩子,长期以来在子女面前的父母威严感,仍然不能丢。"我是你父母,你还得听我的",这让很多也已经为人父母的子女,感到别扭。
  另一方面,老人执拗,还有子女的责任。我们常常把儿童和老人"物化",即他们不会被当作独立思考的人,他们常常会被"安排"。一味的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要对方听话,其实是一种粗暴的干预,最后只会让老人情绪更加坚定。
  2、四口之家 老人才是那个 "局外人"
  情绪关键词:猜忌、敏感、多疑
  这是李姐第N次冒出回老家的念头。两年前,李姐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江西老家,跟着儿子来到北京。在和这座城市磨合两年之后,孤独感依然没有远去。出门,是现代都市的外来者;回家,又成了这个"三口之家"的旁观者。
  上周,为了小孙子要不要上补习班的问题,李姐和儿媳妇大干了一架,尽管最终还是向儿媳妇妥协了,但李姐在心理上却过不去。"她骨子里就是嫌弃,觉得我在家碍眼。"这周末,因为咳嗽严重,李姐到医院检查,接连查出了肾结石和子宫脱垂。身体,就像和情绪达成了统一战线,也许压抑无法排解,就只能通过身体作为窗口来发泄。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通过电话热线对全国其他城市的老人心理状况做过统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的检出率为39.86%。
  北京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郑晓星说,她身边不乏这类和儿女住在一起,但依旧感到"被边缘"的老人,家人"失陪"成了一种常态。
  "人老了之后,会很在意别人,尤其是家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被忽视,被轻视,更担心自己成为家人的麻烦和负累,因此心理上会容易变得敏感、不安,有时,因为没有受到家人应有的关注,被忽视的感受甚至更强于孤独,一种空谷投石却没有回音的寂寞。"
  事实上,对老人太过怜悯,谨小慎微地揣度老人用意,也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其实,很多老人的需求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尊严感、获得感。"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说。
  老人的心理平衡有3个支撑点:社会角色、挚爱亲人和生理健康。
  社会角色会在退休后逐渐隐退,这时,生理健康和挚爱亲人对老人而言,至关重要。无论是健康,还是亲人关爱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让老人陷入情绪的低谷。老人们不奢求名车豪宅和花不完的钞票,这些永远不能充实老人内心的空虚。老人们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日夜守候孤独,煎熬生活。他们想要的,是子女能够陪自己谈谈天说话。
  老年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就会在有损自尊的行为面前有所约束,以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这有利于老年人延长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当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老年会表现出愤怒,或者走向事物的反面,产生自卑感。使老年人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自我退缩,减少社会交往。严重的自卑感甚至诱发老年人自我否定。
  人在进入老年后身体、生理都在变化,且往往不能被自己及时察觉,人也不能够很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老年人的自我信念相应地在自尊和自卑间摆动,很容易出现心理调适跟不上身体、现实变化的情况,往往更多地以过去习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行事,就会给人一种固执和刻板的印象,从而忽视了老年人为适应变化所做的努力,给老年人的适应带来困扰和挫折。
  理解身处变化中的老年人的心态,既要看到在变化中老年人身心的坚持,同时更要看到老年人调适的努力。给老年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而不是急躁地以固执和食古不化等刻板印象来看待老年人。更不能以救济人的心态去帮助和怜悯老人。这种心态不仅不会帮到老年人,还会阻碍老年人做出自我调整。对周围的老年人,无论健康还是体弱多病,无论和善还是性格古怪,尽可能地做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1.日常行为及活动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相比较之前,他们在生活作息、人际交往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例如,他们是不是仍然维持之前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是不是对于日常的交往(包括是他们之前喜欢参加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2.担心
  相比较过去,是否父母亲变得凡事都特别担心?
  3.药物
  父母亲是否最近开始吃一些新的,或者是特殊的药物?或者改变吃药的剂量?因为大多数人年纪大的时候会出现健康问题,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有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等等)。而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普遍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side effects),例如有些会导致呼吸方面的问题,不规则心跳等等,这些也会导致他们对健康状况开始担忧。
  4.心情
  焦虑和抑郁通常是伴随在一起出现的。因此,容易哭泣、或者对之前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都可能是早期抑郁的一些征兆。
  以上的这些改变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一些值得留意的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父母主要在哪一些方面感到焦虑以及焦虑的原因。作为子女可以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可以多和他们交谈,提出一些具体的帮助和建议。其实很多老年人就是不愿意去说,什么都憋在心里,最后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导致心理疾病了。所以主动关心他们,留意他们日常行为和生活变化很重要。
  此外,家人的陪伴、互动也对心情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老年人容易得心理疾病很多时候是因为孤独,缺少陪伴。所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哪怕只是日常的问候都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理慰藉。在此,还想多啰嗦几句,对于彼此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来讲,规律性的问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一个星期给他们打 2 次电话,主动和他们聊聊最近的生活等等。此外,也可以多带他们参加户外运动,多安排一些家庭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加融入到家庭和社会当中。
网站目录投稿:忆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