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产出导向下汉语言文学选修课考核改革实践


  内容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培养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学校定位。"产出导向"是师范认证理念之一,强调人才培养要对应产业,面向行业。专业选修课具有多样性、自主性特点,是落实地方性与应用性培养方向的重要途径,师范性专业要对接认证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建设,师范类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考核改革入手,教学改革的创新视角。本论文以河北省地方院校Z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实践研究案例,结合"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总结专业选修课考核的实践成果,提炼其实施"顶层设计+课程实施""内容改革+形式规范"的实践探索模式,为相关院校实施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 产出导向 汉语言文学 选修课 考核
  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巩固、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教学功能。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培养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学校定位,如河北省Z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选修课具有多样性、自主性特点,是落实地方性与应用性培养方向的重要途徑。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建设,从课程考核改革入手,是落实地方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视角。因此,地方院校加强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河北省Z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实践研究案例,结合"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总结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的实践成果,提炼其实施"顶层设计+课程实施""内容改革+形式规范"的实践探索模式,为相关院校实施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考核改革必要性分析
  (一)"产出导向"认证理念引领课程考核改革
  "产出导向"是师范认证理念之一,[1]强调人才培养要对应产业,面向行业,不能拘泥于学科专业本身的"内循环",应以开放的思维将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形成良性的"外循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人才培养对接"产出导向"的形势下,课程建设链条也应全面与"产业"对接。课程考核改革是课程建设效果的检验,能引领并推动课程改革,因此,课程考核不应只关注学科体系下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而应以是否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需求为评价标准。如面向小学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作文教学研究》,应研究小学作文教学实践,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使学生掌握作文教学的知识、提高作文教学的技能为考核目标,而不能以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小学作文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标准。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性质推动课程考核改革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性质一般为应用型,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落实到课程建设是重点建设领域。课程方法的应用性、实践性改革已经得到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改革的深水区,能够检验教学改革效果,改革需求迫切,但改革尝试较少,改革成果不明显。根据"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在师范认证的考核项目中,要专项分析课程考核目标的达成度,课程考核目标应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三)选修课课程迫切需要进行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选修课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课程体系,学分一般占专业课程的25%左右,因此推动课程考核改革不能忽视专业选修课。传统的选修课考核,因大部分为考查课,以研究性论文写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但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而言,传统的考核方式侧重于学术性、知识性考核,与应用型的办学性质不适应,与"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不符合,应体现实践性、应用性。传统专业选修课还面临考核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考核方案要求不严格,考核资料管理不正规,没有将课程考核管理与专业必修课同抓同管。因此,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专业选修课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考核改革。如地方院校的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内容需进一步针对一线教学实际,《小学古诗词教学》不应将古诗词的研读作为考核重点,应针对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现状,针对性地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古诗词教学的能力,并应将考核方案设定前置,在大纲设计阶段即对考核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将教学目标、内容、难重点体现在考核方案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探索
  从2017年开始,河北省Z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通过学院教学管理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对接"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从人才培养修订、改革考核形式,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创新考核方式、构建多元考评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考核档案等方面推动改革,形成了"顶层设计+课程实施""内容改革+形式规范"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索模式,对同类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专业选修课是拓展类课程,对专业的支撑度低于必修课的课程性质,一般将专业选修课考核形类型确定为考查,但是根据课程考核规律,考核类型应根据考核的目的确定。《Z学院课程修读与考核管理规定》规定:"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侧重于对课程认知领域的考核,考查侧重于对课程操作领域、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考核形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实际操作、出勤与课堂表现、作业、论文或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课程考核类型由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具体考核形式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为进一步规范专业选修课考核,提高课程考核目标达成度,Z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始,严格课程目标、考核目标要求确定考核类型,不再以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性质确定考核类型,改变专业选修课全部为考查的一刀切的考核形式。专业选修课考试课和考查课比例由2016级的100%、0,调整为2017级:57%、43%;2018:64%、36%;2019级:64%、36%。
  (二)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
  调整考核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有效发挥平时考评的督促功能和期末考核的检测功能,平时成绩突破简单以签到作为评定依据的方式,将平时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中,加大作业、课堂表现、测验、课程设计(论文)等过程考核项目在考核成绩构成中的权重比例。如《作文教学研究》课程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总成绩=过程性成绩(30%)+期末成绩(70%)。过程性成绩具体由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组成,每次课实行翻转课堂,布置小组任务,主要任务包括:素材加工习作教学模式实践任务、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课堂模拟、绘本写话教学模式实践。
  (三)创新考核方式,构建多元考评体系
  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师范性质,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采用录制微课、教学模拟、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创作等形式进行考核。如《中国现当代诗歌作品选读》,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诗歌鉴赏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诗歌分析基本能力的掌握。因此,该课程考核方式就采取实践考核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以班为单位,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演、演绎等。
  (四)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考核档案
  前期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大会等形式,鼓励教师进行专业选修课考核形式改革,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学院教学管理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将实践成果推广,另一方面规范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案撰写及资料归档工作。考试课考核依据学校文件执行,但是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0年春学期《训诂学基础》应用型题目占到100%。为进一步规范文法学院专业考查课的管理工作,引导教师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院实际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考核前按照模板制定考核方案,提交教研室,经审核同意后实施考核。考核结束后,教师及时将考核资料上交教研室保存,学习通等线上资料网络保存,确保可查。
  教學改革是个在长期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地方院校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考核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习的工作量,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注重创新,也强调团队合作,对习惯了被动的个人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考察。对教师来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分析、记录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对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负担,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考核改革同样对教学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证正常教学运行的基础上,推动教学改革,如何保证考核改革方案落实,要求教学管理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引导,如借助学校开展的教学团队建设,构建学院—教研室—教学团队三级教研体系,通过学院教学大会、教研室教研活动、教学团队建设,推动课程考核的理念深入的教师的课堂实施中。同时,要发挥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在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团队成果鉴定等围绕课程的考核中,将课程考核改革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总之,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改革是落实应用型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必修加强设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教育部.2017.
  基金项目: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产出导向认证理念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考核改革"(项目编号:2018GJJG554)
网站目录投稿: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