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但是大家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么?"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是一本明朝时期的儿童启蒙书,也就是说在明朝小孩子就要开始学习这种道理了。可见当时对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早的,毕竟在古代十四五岁的孩子就要出去做事了,当时也并没有那么多人选择读书。"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如果你细细理解的话,可能感觉还是有些道理的,一起来看看这两句到底应该怎么解读吧。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们为了争夺地盘,扩张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自然顾不得仁义道德。但是有一个人,就特别的讲究仁义。这个人,来头不小,就是幽州牧刘虞。刘虞是标准的汉室宗亲,皇帝的亲戚,而且是太傅,地位很高。幽州是北方六个州之中实力最大的一个州,拥有10几万兵马,刘虞就是这个幽州的头号领导!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规模屠杀,长平之战,白起是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够杀掉这40万赵军,这帮人放下屠刀,他们是平民,但是一旦把它们放回去,他们再次武装起来就是士兵,而且是能够杀死你的士兵的敌人, 历来"军令如山","秋毫无犯"是统领军之核心,也是铁甲"军魂",而"慈"则仅作为辅佐贯彻领军核心与竖立军魂的措施而已。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不可颠倒。"军令如山"是指统领指令的权威性,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方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绝不能对个别人或事施其怜悯之"仁慈"而废其令。否则"令成戏言",权威尽丧,必无斗志。 战争都是凶残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优柔寡断,很可能措施战机,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基本所有带兵的都凶残无比。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如果领兵者心慈手软,该惩罚的时候不忍心惩罚士兵,不该奖赏的时候随便奖赏士兵,就会导致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服从命令。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