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堂节,亦称耍歌堂,或"耍望"节,是瑶族人民喜庆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 由于瑶族分布全国五个省区,一百五十个县的深山密警之中,形成了"五岭无山不有瑶"的居住特点,故有不同的自称或他称,歌堂节也各有不同。 瑶族的耍歌堂,按传统每三、五年举行一次,大都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历时三天或九天不等。节日之前,各家各户都要事先通知远近的亲戚朋友前来观光。节日期间,人们身着新衣,头戴新巾;街头巷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耍歌堂开始先祭祖先,把祖公的像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 接春旷场上聚集的男青年三个一伙,两个一起对着年轻姑娘唱歌。小伙子唱了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不着声也不对歌,只是仔细打量唱歌的小伙子,暗暗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以歌声尽情表现自己的才能,以求姑娘的欢心。白天青年们在歌堂上相识后,晚上便可以独自唱歌求爱。歌堂节期间,每户人家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糯米核把,招待亲友。每户还要拿出几斤水酒,放在公共场所,任人饮取。节日的最后一天晚上,要在野外燃起篝火,让青年们围着火堆对唱情歌,通宵达旦。 耍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称歌堂会、耍望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称藻敏(排瑶)的瑶族村寨。瑶族尊崇盘古王为始祖,传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婆的生日,遂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过节。此时正值秋收结束,粮食已经收割归仓,因而又称此节为秋割节。 耍歌堂节分为大歌堂和小歌堂两种。大歌堂三至五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七天;小歌堂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一至两天。每当要举行大、小歌堂的年头,二月初时,全排的先生公就要聚在一起商议,择日修葺大庙。相比较而言,以举行大歌堂时最为热闹。节日之前,各家各户都要通知远近亲朋好友前来共度佳节,并备足招待亲友的食品,如鸡、鸭、猪肉、豆腐、松把、酒等必备的食物、富裕者还会宰牛招待客人。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二三十斤糯米把耙招待前来观光的宾客,并将家酿的水酒置于公共场所,让人们随意取用。瑶族嗜好饮酒,几乎每家都用糯米自酿白酒。下地劳动时往往以竹筒瓦罐将白酒带到田间,兑上清水饮用,消暑解渴。节日期间,有的甚至可以畅饮终日。 耍歌堂节那天,远近各村寨的瑶族同胞都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男子蓄发盘髻,上包红布,并插上野鸡毛,十分英武美观;女子则带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具有独特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瑶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人们都聚集齐时,只听锣鼓声骤然响起,鞭炮声震天动地,耍歌堂节正式开始。首先按程序祭祀祖先神灵,由先生公在庙中念诵瑶经,祭拜盘古王和众神。以后的几天都要抬着祖公神像到处巡游,各种仪式有歌舞相随。解放以前,广东连南县的八排瑶保存着一套比较系统的瑶老制。瑶老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烧香公、掌庙公、放水公。解放后,瑶老制已被废除。参加巡游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并以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老人队、妇女队、儿童队的顺序行进,有唤呐、五月箫等乐器演奏,沿途还要不断燃放上铣炮,气氛热烈,队伍壮观。 巡游仪式完后,人们汇集在歌堂坪场上对歌,头插漂亮羽毛的小伙子三个一伙、两人一对地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情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们为了抓紧机会在姑娘们面前表现自己的歌才和舞技,尽情地唱啊跳啊,以求得到姑娘们的垂青。姑娘们则围在一旁,仔细地打量唱歌的小伙子,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青年男女在白天的歌堂上相识以后,又相约在晚上再次聚会。大家围着舞火而坐,对唱情歌、赞美歌、祝酒歌,倾诉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若双方两情相悦,便由女方将一块手帕搭于男方肩上,表示愿意以身相许。 耍歌堂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追黑面人。黑面人代表邪恶势力,需由活动组织者挑选两个跑得最快的人扮演,还要送他俩每人三四斤猪肉作为酬劳。活动开始前,扮演者要用墨水或木炭将脸涂黑,然后扛着猪肉四处奔跑。其他的人肩扛犁耙或手握棍棒、刀枪在后面紧紧追赶,一直要把"黑面人"赶到野外,才表示已将一切邪恶的东西赶走消除掉了,以此来预祝自己在劳动或打猎时交好运、平安无事。追黑面人之后,人们将神像抬回庙宇,节日方告结束。 云南一些地区的瑶族选择新春举行节日活动,也称为耍歌堂。节日活动首先由男青年到女青年的寨子里去做客。客人们住下以后,姑娘们便聚集在客人住房外,推选一位嗓子好的姑娘对着屋内轻歌低唱。客人听到美妙动听的歌声,便上床盖好被子,并请姑娘进屋。进屋以后,姑娘继续唱歌,客人见对方真心诚意,遂起身应对山歌。反之,如果客人是姑娘,那就由小伙子前去相邀赛歌。 湖南江华的瑶族同胞也举行与耍歌堂相似的择偶节,称为倒稿节。瑶族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则,每年十月十六日之前,地里的庄稼谁种谁收。从十月十六日起,任何人都可以上山下乡捡收,谁收谁得,主人不能干涉,谓之"小秋收"。节日的早晨,首先是各户吃一餐丰盛的倒稿饭,以示庆祝。接着在村外的干田或草坪上举行斗牛表演,由斗牛士手持棍棒与一头肥壮的枯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筋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晚上,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唱倒稿歌。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堆髯火,大家围坐一起,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中,捧出"瓜瓢酒",摆上土特产,大家边吃边唱,通宵达旦。双方若情投意合,离别时要互赠礼品,并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之类的东西,以示希望对方下次再来。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一般是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即可结婚。瑶族的社会风情与苗族近似,在春秋之际,同样也盛行择偶节。湖南江华瑶族农历二月一日的赶鸟节、云南河口瑶族农历三月三日的干巴节都是择偶节。瑶族秋季的择偶节就是"耍歌堂",时间之所以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大约是等待秋收结束以后再尽情唱歌跳舞,其意义和内容与苗族的赶秋节完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