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书店日记的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


  书店日记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一方面,亚马逊看似惠及了消费者,但另一方面,却有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人因为它给卖家带来的严醋环境蒙受损失ー一过去十年里,作家眼见着自己的收入直线下降,出版商亦是如此,这么一来,他们不再有勇气冒险力推无名作者,而现在经纪人也不复存在了。即便还没到通过削价来打压竞争对手的地步,亚马逊似乎也将重点放在了匹配敌我价格上,乃至在某些销售里,你简直没法看出来如何才能有利可图。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不仅落到了独立书店头上,也令出版商和作者陷入困难,而最终受损害的是创造力。悲惨的真相就是:除非作者和出版商联合起来坚决抵制亚马逊,不然图书产业将面临荒芜。今天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有篇阿曼达·福尔曼"的好文章,谈及了这一问题。
  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一一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真正的爱书人少之又少,不过自认为爱书的人却有许许多多。后一种人很好辦认ー一他们常常一走进书店就自我介绍说是"读书人",还要向你强调"我们热爱书籍"。他们穿的T恤或者拎的袋子上印着的正是表明他们覚得自己有多爱书的标语,不过要识别这种人最万无一失的办法还得要数:他们从来不买书。
  遥想1899年,英国数家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一起表态,只有书店同意按书封上的价格售书,不打折,他们オ会供货。他们达成一致,只要有书店违反这条,任何出版社都不会再向违反者提供书籍。这便是所谓的"净价书协定",简称NBA。这一制度运转良好,直到1991年,连锁书店迪龙斯「和水石业务兴盛,让小型独立书店难以为继。他们很快意识到可以通过"残次书除外"的条款规避NBA。他们用记号笔在想打折的书的书口上画一个又。我偶尔还是会在进来的货里碰上这样的书。出版社和大型连锁商店苦战多时,1997年,公平交易局终于出台法规,宣布NBA不合法。 NBA的一大益处在于创造了财务稳定的图书发行市场让出版社可以出版文化价值较高却可能无法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书。没了NBA,出版社不再有条件承担如此风险,到头来虽然英国每年印刷的书的数量上升了,种类却减少了:册数多了,品种少了。如今控制图书市场的不是出版社,而是水石书店、乐购,还有其他奥威尔会称之为"联合企业"的商店的采购员。 猫尿味更浓了。
  对大部分从事二手书买卖的人来说,清走逝者的遗物是很熟番的经历。你会渐渐对此感到麻木,尤其像今天这种情况:去世的老夫妻没有子女。不知何故,墙上的照片一一文夫穿着挺括的RAF制服,妻子则是个游览巴黎的少妇一会带给人某种愁绪,而在处理尚有子女在人世的过世夫妇的旧藏时则没有这种感觉。带走这样一批藏书好比是对他们人格毁灭性的最后一击一一是你抹去了他们存在过的最后一点证据。这个女人的藏书表明了她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兴趣爱好同她本人的密切关系不逊于她遗传下来的基因特征。也许正因如此,她侄子才等了这么久才找我们来看书,就像失去孩子的父母常常好多年都无法接受哪怕是动一点点孩子卧室里的任何布置。
  说男性不读小说倒不尽然,不过某些类型的虚构作品他们确实会完全避开。粗略来说,"一般的"小说一一书写家长里短、人物善恶分明、充满高尔斯华绥笔下那种注水段落的标准英国小说一一似乎专为女性而存在。男性要么读那些值得尊敬的小说,要么读侦探故事。
  像大部分二手书店一样,我们开发了不少副业。比方说我们兼营二手打字机,也卖邮票一我是说,用过的邮票。集邮者是古怪、沉默、像鱼一样的一类人,各种年龄都有,但都是男性;显然,女人并不觉得把一张张小巧的彩色纸片贴进集邮册里有什么特别的趣味。我们也出售六便士一份的星象图,编者号称自己成功预言了日本地震。它们装在信封里,我从来没打开来看过,但买过的人常常回来告诉我们他们的星象图"特准"。(如果星象图说的是你对异性有很强的吸引力,而最大的缺点是慷概,你肯定会觉得它"特准"的吧。)
  很多次买卖的起点都是一个陌生人打电话来,说亲近的人最近过世了,由他们负责处理逝者的藏书。此时的他们通常还沉浸在悲痛中,这情有可原,而我们也几乎不可能不为他们的痛苦所感染,哪怕是以最微末的方式。翻检亡故者的藏书让我们得以洞悉书籍原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的性情。如今,我连在拜访朋友的时候,看到书架我都忍不住去留意,尤其是任何一本或许可以揭示他不为我所知一面的书。就跟所有人一样,我自己的书架同样不清白一一在满架子现代小说和关于苏格兰艺术与历史的书中间,你会发现一本《学讲意第绪语粗话》,还有一本《第三帝国匙类收藏品》。前者是安娜送的礼物,后者来自我朋友迈克。
  翻检亡故者的藏书让我们得以洞悉书籍原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的性情。
  随便哪个书商都可以告诉你,哪怕一家灯光明亮、温度暖和的书店里整整齐齐分类摆放着10万本书,只要你在漆黑、阴冷、昏暗的角落放上一箱没打开的书,只需稍等片刻,就会有顾客在里面翻找。一箱未经整理、没有标价的书,吸引力大得惊人。想捡漏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我觉得更深的原因在于这与拆礼物是类似的心理。说到底就是未知之物让人兴奋。
网站目录投稿:盼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