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概念不同的词语,即"才华"和"财富"。一般来说,才华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而财富则是指人在社会上对金钱和物质的占有量。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在某个领域很有造诣,人们会说这个人很有才华;而另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土地房产、经营着工厂,手中有大量的存款,人们会说这个人很有财富。财富是物质的,而才华才是精神的。 在人类的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一些怪异的现象,即有才华的人不一定很有财富,而富有的人却不一定很有才华。不是吗?曹雪芹是公认有才华的人,他写的《红楼梦》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宝库的史册,但他一生贫困,瓦灶绳床,有时举家食粥,小说《红楼梦》没写完,就在穷困潦倒和贫病交加中死去,年仅47岁。作家蒲松龄是《聊斋》的作者,他创作的《聊斋》一书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可蒲松龄一生生活拮据,过的并不富裕。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是很有才华的人,他的画在他死后价值连城。可此人生前所画的画卖不出去,身无分文,三十七岁时因穷困潦倒无法生活开枪自杀。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一生创作颇丰,他写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堪称世界现实主义的佳作,被翻译到许多国家。可巴尔扎克一生贫困,被人们称为是一个欠账的作家,他死后没有给妻子留下任何财产,留下的只是一本本小说和账单。马克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写的《资本论》是指导世界革命的经典,直到今天还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可马克思的一生挣扎在贫困线上,最后连邮寄《资本论》书稿的邮票都买不起。相反,那些学历不高,没有多少才华的人,一个个都是富得流油,有的终生荣华富贵。 为什么哪么多有才华的人而终生贫困呢?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对理想追求的原因。就社会客观原因分析,曹雪芹所处的年代是没落封建社会的后期,而荷兰画家范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生存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谋生的路子很窄,只有读书做官才能求得一生的富贵。而要读书做官就得通过"八股文"考试,从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地考上去,而且每次录取的名额都很少。这样就扼杀了许多优秀人才。曹雪芹、蒲松龄这样的知识分子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走通科举的路子,又没有其它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只有终生贫困一条道了。梵高、巴尔扎克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而资本主义社会重视的是金钱和资本,对于绘画和文学不是十分重视,加之画家梵高和作家巴尔扎克没有社会地位和社会名气,作品难于得到人们认可,这就是梵高和巴尔扎克终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个人因素来讲,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只有奉献社会,才能转化为财富,自己才能从中受益。而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多为自己的理想、爱好和性格所误。有的自视清高,不事权贵,愿意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逍遥一生;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独辟路径,终生追求,至死不愈。虽然这些知识分子都很有才华,但在他们的作品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时候,肯定只有付出而没有收益,难免落得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场。纵观古今中外在某个领域很有成就、而一生穷困的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样。就我国清代的曹雪芹而言,就属于这类知识分子的范畴。曹雪芹是很有才华的,但他的才华只能应用在文学创作领域。如果当时中国有作家协会和文学杂志的话,曹雪芹当个专业作家或文学杂志编辑就会人尽其才,得到合理的报酬和待遇,就不会瓦灶绳床,举家食粥。可是,曹雪芹生错了年代,他生在人们把小说视为另类的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就只有受穷的命了。 就现代社会而言,"才华"等于"财富"吗?非也!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路遥,生前系陕西省文联作协的副主席。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感动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人生》荣获一九八二年度全国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家路遥虽然取得了十分显赫的文学成绩,但是,他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去北京领奖的二千元路费还是找做煤矿工人的弟弟王天笑借的。作家路遥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去世之后,熟悉他的人都说路遥是累死的,是穷死的。相反,那些文化不高、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企业家,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却获得了成功,成了千万亿万富翁,走上了人生富贵荣耀的顶峰。 因此说,才华和财富是不能划等号的。——当然,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人通过施展才华,成为富人的。虽然才华不等于财富,但是,人生在社会上,必须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使自己掌握知识,具有才华。人有了才华,就像鸟儿长出了坚硬的翅膀,才能在"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社会生活大潮里凌空翱翔,施展宏图,建功立业,无怨无悔地走完漫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