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个方子能散寒积气积血积食积痰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一开始的单味药治疗疾病,再到慢慢发展成为复方。
  到了宋代,小方慢慢发展成为大方,动不动就是十几味药,二十几味药,随着药的味数越来越多,治疗的疾病谱也越来越广。
  宋代有一个神奇的大方叫做五积散,五积散非常好用,以至于有一个谚语说"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
  五积散是古代五积病的专方,五积是指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以寒积为主,五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如果说腹部积聚可用少腹逐瘀汤,可如果这些积滞不局限于腹部,在脏腑、在经络、在血脉,甚至在四肢、头脑有各种积滞。怎么办?现代最常见,从小儿饮食过度引起的疳积,到妇人的子宫肌瘤,甚至肿瘤以及各类包块,中医把有形之物称为积,无形之物称为聚,所以积聚经常并称。
  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以寒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气、津、血的运行输布。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有时候并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气相对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里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
  总而言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
  1、若影响到气,气机运行不畅。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寒气在胃,影响脾气升清,不能升清气濡养头目,所以人会疲倦乏力、昏昏欲睡。
  2、若影响到津,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成湿。若湿邪困阻肌表,则有全身酸痛的表现。
  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恶心欲呕、腹泻。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气机不畅。
  3、若影响到了血分,导致血瘀之证,一方面,疼痛往往会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则会出现痛经。
  五积散有十五味药,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干姜、麻黄。
  现代用法:
  苍、白术各15g,桔梗18g
  麻黄、枳壳、陈皮各15g
  厚朴、干姜各12g
  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
  白芍、川芎、肉桂各9g
  现代用法系根据来春茂先生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
  上药,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
  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第一组药物就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厚朴、白芷、干姜。这不正是二陈汤和平胃散的合方吗?
  此二方最善降阳明胃气,消化肠道里积寒湿,所谓阳明胃经乃周身上下最大降机,此处一降,周身气机莫不随之而降。故而南方的时方家崇尚脾胃论的医者莫不喜用二陈汤或平胃散,以调平胃气,使化源有本。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道:"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黄帝内经》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俗谚又说,病从口入。这是指饮食不当,大饥大饱会导致各种疾病。
  当今时代生活水平变好,普遍饮食过度,导致脾胃超负荷收纳运化,久之便容易劳伤脾胃,因虚而致积,从而虚实夹杂,百病丛生。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此诚不欺之论也。
  第二组药物是肉桂。肉桂,我们知道它主要是补肾阳的,其实它还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使心脏功能强大。我们的身体两个最主要的阳气来源,一个就是肾阳,一个就是心阳。阳气足了,身体的寒气自然就会慢慢散去。
  配合干姜,守而不走,也是帮助制阳光,消除阴翳积滞的效果。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肉桂和干姜,使这些寒积能够气化,长期闭郁的毛窍可以透发。这股阳气一动,那些类似于冰疙瘩的积块就会开始消融,如同冬雪碰上春阳即当融化。
  第三组药物是麻黄、枳壳、桔梗,调理胸肺气机,开发肌表。因为肺主皮毛,肺为华盖,五脏之内寒都由脾胃饮食过度所致,五脏之外寒都由肺之皮毛受寒而起。它们通常是互为因果的,里伤寒容易诱发外伤寒,外伤寒容易加重里伤寒,故《黄帝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人体皮毛和肠道是相通应的,皮毛收引,肠道容易郁滞,肠道郁滞肌表开发也会不利,所以张仲景《金匮要略》把"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放在一起,五积之意,昭然若揭。治疗之法,除了化散外寒,同时要消化里积,表里同治,乃为治积之大法也。
  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容易造成瘀血,故久病多瘀。用当归、白芍、川芎,疏通瘀血,条达肝气。这是第四组药物。
  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名老中医来春茂先生也非常推崇此方,来先生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
  本文来源:小金方公众号!
网站目录投稿: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