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读后感(一):"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再也看不到在笑声掩盖下为世人看不到的任何眼泪了。"——《群魔》。 作为一个推理迷,深深爱上了这样的小说,虽然推理的成分其实并不占主要篇幅,反而比较偏刑侦。其中对受害人心里的描写特别出彩。故事精彩,情节严谨,证据布局丝丝入扣。推理的成分主要由骆闻舟、费渡还有肖海洋担任,审讯主要靠费渡的三寸不烂之舌,大部分的故事情节是靠接二连三出现的证据推动的,这也正是符合作者设下的大背景—朗读者在幕后操纵着一切。 费渡是一个生长在黑暗中向阳的花朵,努力地想保持自身的优雅、光泽,变得漠视黑暗,甚至习惯于黑暗。可是他又不愿意遁入黑暗,于是让自己产生痛苦的生理反应,只为左右自己的枝条伸长的方向。骆闻舟给他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光源,将他身边的黑暗驱散。简单的爱情不足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另一个人,相爱只是这种托付的存在形式。 《红与黑》《洛丽塔》《群魔》《麦克白》,四个故事映射了四起案件——王洪亮案,苏落盏案,冯斌案,周怀瑾案。第一案和第二案的抛尸地点相同,第二案和第四案还有第五案都有孤儿院这个线索。第三案使得通缉犯重现江湖,并最终引发了大boss间的ultimatum.每个人物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合情合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最喜爱的那帮人,那帮刑警队的热血青年加上费总,始终没有变坏。 神绝对是洞悉罪犯心理的天才,也一定对不幸之人报以强烈的同情和无奈。他们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人,也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人。同情什么的,哼唧一哭就没了。了解他们才是真正对他们的拯救。仇恨因命运之不幸而生,生命因仇恨之强而坠入深渊。 看完了小说,我觉得以后需要更多的去关爱这些不幸的人们。或者赚足够多的钱,成为费总这样的霸道总裁:) 《默读》读后感(二):对不起,我害怕 但凡肉体凡胎,人生千百种遗憾,诸多种种,大抵都可归于这六个字——"对不起,我害怕。" ——priest《默读》 默读里最喜欢的一句话。 入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有那么点小小的触动,就去晋江上搜了这本小说,拿起又放下,第三次打开这本书才看下去,说实话第一个案子不是很出彩(看了结尾被打脸其实第一个案子里埋了好多伏笔),那时候书荒,很喜欢作者的文笔,就没有弃,认认真真地看完了第一个案子,一般情况,开头不是特别有意思的我都会直接往后翻,跳着看,很庆幸我没有那么干,所以这本书一遍就看懂了,走剧情时特别紧张,恨不得冲到书里打死那些坏蛋,写感情戏的时候又被甜得打滚…… 最后全文看完了,我还是最喜欢带我入坑的这句话,可能单看没什么吧,但是联合上下文语境,真的很震撼 那些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种想法我们也有,那些道理我们也懂,但却一直将这些无奈罪恶心酸无可奈何的东西埋在心里,假装一切都很好的样子……当那些粉饰太平的东西被拿走,无解的问题被从心底挖出时,有痛苦,有无力感,而更多的,是释然 如果真要问我看完默读后得到了什么 大概是学会了坦然面对自己,面对人类的劣根性,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学会如何慢慢脱离它的控制,如何让骨子里依然带着劣根的自己,做一个"好人",不去做那些展现人类劣根的事吧 劣根没有办法连根拔去,毕竟还没有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圣人,但我们可以控制它,让它即使存在着,也不会让我们做出肮脏的事。 《默读》读后感(三):人生第一本BL小缩献给P大 吃完安利卖安利[喵喵][喵喵][喵喵] 【情节】好久没读到想要一口气看完理清楚前因后果的故事了 作者下好大一盘棋没被绕晕明线暗线逻辑清楚不忘填前面的坑也是厉害了 几个案子分开独立完整又内含千丝万缕的联系主线一以贯之 好似也化生警察在脑内织起嫌疑人关系网 每个案子用名著中的人物点出关键很巧妙同时也是神秘电台部分必需的 进而引出朗诵者团体的真实存在 【人物】小说或影视作品得以常驻人心离不开人物的塑造 情节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忘却 一个饱满典型的人物却有其持久的影响力譬如福尔摩斯 骆是那种家庭富足和谐安全感型所以自信正义仗义甚至有点自恋 而费渡聪明得近乎攻于心计如果用在邪恶处就是大boss 带上成熟圆滑的千万种面孔小心伪装自己 如此年轻却默默背负那么多 扭曲的家庭和童年人格的缺陷但三观仍正仍懂得爱 种种设定让人心生无限心疼和怜惜 两个油嘴滑舌的人组CP互撩也是套路满满 感觉自己又get了撩妹/汉技能 【PS】读完想想为什么叫默读呢 知乎上有回答说是和朗读相对应倒是也有道理 虽然结局正义算是得到伸张 中途晚上看心里真是怕怕的 不由得又想到那句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作者能构思出这样的脑洞这样的犯罪手法也是有点可怕 不过现实应该还是平凡生活的普通人为主吧 《默读》读后感(四):小记 《默读》的五卷案情都很精彩,而且环环相扣,细节上与主线配合默契。最喜欢卷四"韦尔霍文斯基",校园暴力案。封闭的私人学校里,学生内部自成一体的"阶级体制",圣诞节狂欢的"寻鹿"游戏等。这一卷的引人之处,在于主线和校园案情的搭配——一封老警察的遗书掀开了陈年疑案,校园暴力背后有着更神秘的"组织",少年人为惩罚背叛者的恶意犯罪配上主线情节节奏加快,读起来毛骨悚然。而且卷四作为过渡卷,也很顺利地将所有案件串联在一起,引入了最后的"决斗"。 对于结局,那几位背后人和朗读者,是最初是受害者又是最初的组织者(张春龄兄弟,少时在一家福利院成长,而这家福利院本质上是为了向某些人提供幼女的暗舱),是真正的变态"反噬"、"上位"(范思远和已成植物人的费承宇)。范打着帮助受害人家属的名头聚集了一群"信徒",他们是受害人的家属,却因未曾得到公正的判断而不相信警察。P大的这个设定,很有意义。范思远这个人物,他是传统的"变态",强大、机警、有领导力、洞察人心,是从小说伊始最神秘的"朗读者";P大最后给他安排了顾钊作为他的"软肋",范对顾,有欣赏,也有嫉妒和向往,嫉妒顾的纯粹向往他的清澈。但我觉得,P大在写他们时,有些潦草。 《默读》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书名和主线、每卷的卷名和案件之间的联系。"默读",电台投稿朗诵的神秘"朗读者",在每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默默地通过电流朗读与案件如出一辙的经典读物。《红与黑》里的于连,出身贫苦一心遮掩过往的赵浩昌和分局的腐败;《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三代人有组织的拐骗幼女;莎翁笔下的麦克白,周氏的血缘乌龙和伙伴的背叛;《群魔》里领导"革命"的韦尔霍文斯基,中学校园里站在"食物链"顶端"领导一切"的少年魏文川,背后眷养通缉犯的神秘组织;《基督山伯爵》里的埃德蒙唐泰斯,沉冤的老警察顾钊。这个设定,经典名著和犯罪的搭配,精彩伦绝,每个案件都是重要而又沉重的,理应与经典站在同一高度。 大的三观正毋庸置疑,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向上的,哪怕遭受过父亲变态折磨的费渡,也并未因此而走歪了路。主线上的犯罪本质是对警方的不信任,而警方从未懈怠。就如P大写的文案,"——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人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默读》读后感(五):一部不像网文的网络小说 前几天因为《默读》影视化上了微博热搜才关注了这部作品,找来看了一下,不由得感慨这部小说的确是不错的,对比同类型的网文要优秀太多。 阅读的过程中比较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写作手法是老式而传统的(此处是褒义),描写、叙述、抒情等使用比较疏离,不由地透出一种老派文章的庄重感,恰好和故事刑侦的背景契合上了。特别是开头几章,很有当年《重案六组》的感觉,很难得。 因为自从意识流文体兴起后,很多小说家其实忘了怎么老老实实讲故事,各种手法一锅乱炖,甚至有时文笔不够就抒情来凑。所以,在看《默读》时,能直观感受到作者出彩的写作能力,环境描写、动作刻画和故事叙述都扎实、充分且恰当,这也给这部小说的影视化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愿能遇到优秀的导演和团队,这么适合影视化的小说如果拍不好,也的确让人心寒)。 还有就是感情线的处理上很有些张爱玲的风格,在细小的事物上不经意就带出情感转折,比较高级。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在主角两人情感关系由暧昧渐渐明朗时的处理——骆闻舟出单位,内心期待看到费渡来接他下班时的种种,非常平淡的描述中表达出了那种爱情里不确定的纠结和喜出望外。 特别喜欢这段: 『 骆闻舟几乎苛刻地反省着自己,脚下每迈过一条斑马线,他就把心里预期降低一个格,等他走完了十米宽的马路,已经强行将方才漂浮在半空中的心压回地面。骆闻舟掂量着这颗钢化玻璃心的承受能力,给自己做了万全的心理建设——他想,即使现在回家,发现费渡睡完就跑,那也是非常可以接受的正常现象。 至于为什么在单位门口错过空车,非要过马路…… 骆闻舟也给自己找好了理由,他只是打算过马路买一包糖炒栗子。 他这样想着,连落在糖炒栗子小摊上的目光都灼灼地烧起来,好像馋得想把人家的锅也一口吞了……然后在下一刻,骆闻舟在那小摊后面看见了自己家的车。 费渡这回开了暖气,也开了车窗,他手肘撑在车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从侧面看,就像眼巴巴地盯着人家炒栗子一样。 骆闻舟钢铁似的心理建设顿时分崩离析,站在几步以外,脚步像是黏在了地面上。』 要说有什么缺点嘛,后半部分开始案件的铺陈太冗长和庞大,节奏开始松散,读起来明显没有前半部分明快紧凑。另外就是,作者太爱用"从善如流"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