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汉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汉书》是我国第1部纪传体的西汉史。东汉班固撰。主要版本有北宋景祐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 《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 毛晋汲古阁刻的 《十七史》本; 清乾隆时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 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点校本。
  班固 (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儒家,继 《史记》作《后传》65篇,书未毕而亡。班固初就读于洛阳太学,回家居丧时对《后传》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着手撰写 《汉书》。有人上书告发他私写国史,遂被打入京兆狱。其弟班超赴京为兄辩白,明帝将其开释,命为兰台令史,允其续写 《汉书》。章帝时,以文才升为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章帝命诸儒集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班固以史官身份担任记录工作,并把讨论结果撰成 《白虎通义》(也名 《白虎通德论》)。后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担任中护军。数年后,窦宪因争权失败而自杀,班固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班固文学成就颇高,他的 《两都赋》、《典引》等诗赋都蜚声于世,后人编其文为 《班固集》。班固死后,《汉书》尚未完成,还缺8表及《天文志》,和帝令其妹班昭及同郡人马续补撰,方成全书。
  本书100篇,后人将长篇析为上、下二卷,或上、中、下三卷,形成120卷,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止王莽地皇四年(23),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全书分12纪、8表、10志、70传。本书袭用了 《史记》纪传体的体例,但略有变动,"本纪"省称为"纪"; "列传"省称为"传"; 改"书"为 "志"; 取消"世家",此项内容并入 "传"中。若以汉武帝中期为界限把西汉分为二段,那么《汉书》的前一段基本抄自于《史纪》,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在后一段中才体现出本书的特色。
  纪:记述西汉12个最高统治者,依次为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其中的《惠帝纪》为《史记》所没有,系班固新增设,里面记载了较多的重要历史事实和诏令文件。纪以编年体记事,上下贯通,形成本书的主脉。表:其名目是《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前6篇记诸侯、功臣、外戚的爵位及世系,可与传相呼应。《百官公卿表》立意甚新,依照档案记载了秦汉职官制度的源流及演变,分为上下2卷,上卷论述各种官职的设置、权力、属官、变更及秩次等,下卷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西汉百官公卿的升降迁免。《古今人表》只记古人,不录汉人,它据行事的善恶将古代名人分为九等,因而有些身份低下者被列为上等,有些帝王被列为下等。志基本沿用《史记》体例,但更为系统,故被后人所推重。其中 《律历志》、《礼乐志》、《食货表》、《郊祀志》、《天文志》、《沟洫志》分别沿用《史纪》的8书。《食货志》分为上下卷,上卷言食,下卷言货。另外4篇为新创:《刑法志》阐叙了法津制度的沿革及汉代律令;《地理志》按郡国分类,记录了行政区划、地理沿革、户口数字,山川河流,当地物产,社会风俗,经济概况;《艺文志》著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它主要来自于刘歆的《七略》,弃其《辑略》,采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6略整理而成,收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五行志》是诸志中最长的一篇,共分五卷,记载了当时日蚀、月蚀、星座等天体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现象,同时汇集了董仲舒、刘向等人物的阴阳学说。传:人物传1人1卷,或数人1卷,对象是宗室、大臣、名人及特别人物,许多传中附有主人公的儿孙,如 《张汤传》中附有子安世、孙延寿。篡汉自立的新朝王莽的事迹也被归进传中,类传共有7篇,其中循吏、酷吏、游侠、佞幸4传是《史记》同类列传的续篇,但添了一些西汉中后期的人物; 《货殖传》全部抄于《史记》,没有增进新的史料;《儒林传》叙述西汉的儒学大师及经学流传情况;《外戚传》系新设,专门记载后妃系统的外戚人物及事迹。本篇之后特立《元后传》,反映孝元皇后及外戚的活动情况,旨在说明外戚势力的增长。少数民族及邻国传有3篇,《匈奴传》和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是对 《史记》相关传的增补和发展;《西域传》系新开,弥补了《史记·大宛列传》的不足,共纪西域51国,反映了它们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俗等具体情况以及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叙传:是诸传中最后一篇,作者自叙生平家世、作书宗旨及各篇要旨。
  《汉书》效仿《史记》纪传体风格,首开断代史先河,为后来每朝撰写前朝历史确定了规范。它在 "正史"系列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评道: "《汉书》……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其次,本书写作谨慎,考核甚精,在内容上纠正了 《史记》中的某些疏漏,并增补了许多第一手的可信资料,如在《惠帝记》中记录了"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第三,叙事语调平允,客观性较强。范晔在 《后汉书 ·班固传》中云: "若固之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第四,在本书的后一段中,史料的原始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勾划人物、叙述事情的同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策论,如《贾谊传》收入了传主的《治安策》,《晁错传》收入了传主的《言兵事书》,此外,还收录了不少记事、议论及文学方面的文章,对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思想、学术流派具有极大的价值。
  《汉书》多用古字古训,故行文奥深,传布之初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曾拜班昭为师,受读此书。为了推广《汉书》的流传,作注工作应运而生。东汉末年服虔、应劭首撰音义。自此之后,研究者颇多,其中有影响的有南陈姚察的《汉书定疑》,唐颜游秦的《汉书决疑》。唐初颜师古对以前的23家的注释进行了整理,他广征博引,订误纠谬,拾遗补缺,撰成了 《汉书》新注。继唐之后,宋倪思撰、刘辰翁评点的 《班马异同》,对 《史记》和 《汉书》二家之长短作了比较。刘颁、刘敞、刘奉世三人合著《汉书刊误》,吴仁杰继撰《补遗》,今二书都附于颜注之后。清乾嘉以后,沈钦韩 《汉书疏证》、周寿昌的 《汉书注校补》、钱大昭的 《汉书辨疑》、王念孙的 《读书杂志·汉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集前人成果之大成,证引的专著和参订之书达67家之多,考证翔实,堪足称道。颜师古注与王先谦补注是 《汉书》注中最有权威的二家。近人杨树达的《汉书补注补正》和 《汉书窥管》,也颇有见解。陈直的 《汉书新证》侧重采用文物材料汉简、汉印、陶器、铜器、漆器、封泥、石刻、货币等以证 《汉书》,角度颇为新颖。民国间,哈佛燕京学社编印了《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了《汉书人名索引》,二者是颇为有用的工具书。
网站目录投稿: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