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基亚、柯达、读者文摘公司,再到国内的长虹、瑞星,很多企业在历史的转变中或没落、或倒下,令它们衰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运气不佳",我却不太赞同。就像今日的阿里巴巴,也绝不是运气把它捧上了神坛,对比10年前就会发现,当初的阿里,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平台,而今天,则是一个融合了包括支付宝、天猫在内的各种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可说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话:"超前三步是烈士,超前半步是英雄。"我颇为赞同。"带头大哥的陷阱"是每一個领先企业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企业的起落伴随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很多时候是迅速的、颠覆性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我把它称之为"非线性打击"。 所以,把握好市场节奏,适当地进行超前商业模式的探索,踏实推进技术创新,抢占新的"技术范式",是所有企业都值得去推行的理念。而对本身生产形态相对落后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更是一个逆风飞扬、超越追赶的机会。 中国有一个"世界唯一" 从中国GDP结构数据,及其与发达国家的数据对比来看,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会继续缩小,这是不可逆的,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会进一步加大"做精、做细、做深、做强"的力度。所以,我认为,中国制造反而会有着更让人刮目的前景。 数据表明,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我国自建国至今不断奋斗的结果。与之相比,美国产业空心化却相当严重。奥巴马主张要让制造业回归,但似乎有违残酷的现实,如果苹果把制造拉回美国,那么就会削弱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一流的苹果制造全产业链供应和集成体系。 某国际著名杂志在去年刊登了一期专题,主标题是《MADE IN CHINA》,而在副标题内用了很多形容词:"新的、经过改进的、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的"。 我认为,中国制造不应该被否定,因为那些曾经粗放的制造风格,正在加速改变,所谓"工匠精神",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捡回来",甚至"发扬光大"。 制度养成工匠习惯 说到"工匠精神",不能不提德国制造。但事实上,"德国制造"这一名词在创始之初,却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勒令所有从德国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一律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彼时,英国人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假冒伪劣、价廉货次。但是,德国人发奋图强,用了几十年,扭转了世人对"德国制造"的看法。德国人可以,为什么中国人不行呢? 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急速奔跑的"追赶"时代。短短30多年,我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令人难以想象。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又如何能要求他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还想让他保持优雅的姿势,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我们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在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但到了今天,要求就不同了,对比"德国制造"的特点,我们会发现,他们凡事喜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量化":"下水道过50年要更换,所以在安装时就准备好备件;机械的螺丝拧两圈半才是最适合,那绝不拧两圈或者三圈"—总结一句话,"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更多代表了一种制度、一种科学的制造管理体系,而不是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个人"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就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最关键的竞争是范式的较量 在"工匠精神"指引下,把产品做精做强之外,我认为,在未来企业的较量中,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同"范式"之间的较量。所谓范式,既是某一时期内被科学界公认的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所需遵循的规则,亦是定型、成套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工具体系模式。老的范式决定着既有轨迹的演进,每一种范式都有其技术极限和市场局限性。而因为范式更新的动态性,往日的成功也可能是未来的失败之母。因此,忘却以往的成功,主动找到新的范式,积极突破,往往能带来新生。 在新闻里,常常看到某大企业转变方向,砍掉原来的落后产能,这种壮士断腕值得钦佩,但如何在断腕后能止血,能恢复战斗力,甚至能"造新血",抓住"范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新的范式"中满血复活则更为重要。 近年来日本家电业全线衰弱,富士康、美的等公司的收购更让国人扬眉吐气,日企显然已经处于劣势。今年正月里应东京大学滕本隆宏教授之邀去日本京都附近考察了四家全球隐性冠军企业:大金(空调)、欧姆龙(传感器)、京瓷(材料)、岛津(检测仪器)。常有感触。日本企业正在加速从大众消费领域向商用和健康领域的核心升级和转型。其以制度和文化两大支柱所支撑的"工匠体制",正以全新的面貌向医疗、创能储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特殊材料等"极高"科技含量的领域抢占制高点。正是日本制造企业全力抢夺新的"范式"制高点行为,2014年,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全球创新百强机构评选中,日本有39家入选,中国仅华为一家入选;2015年的全球创新百强机构评选中,日本有40家入选,而中国大陆没有一家(尽管本人并不认同)。 严峻的现实又一次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创新"范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商学院,我们深明所肩负的责任。面对强大的旧范式路径依赖,和浮躁的"风口"观,更应深入管理实践前沿,洞察未来发展的大势,以科学和理性培养引领中国企业实现成功追赶和超越追赶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而"范式"转变的铁律,也再一次告诉我们,后来居上的窗口就在中国制造面前。目前社会上存在动辄大声高唱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却自我贬低"中国制造"的现象。其实,我认为无论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都只有真正融入到"中国制造"中去,让"中国制造"成为真正能够比肩、甚至超过"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品牌,才能让中国人真正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起腰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