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是训释《春秋》经义的传文著作。又名《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旧题战国齐人公羊高撰。实为公羊高口述,代代相传300年。传本亦杂有他人述本,至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寿与胡母子都集录成书。汉武帝好"公羊学",董仲舒等治"公羊",其学由此盛行,书亦成为《春秋》三传中最早流行的书。汉代统治者以其学利于统治,立于学官。熹平石经亦勒刻本书。《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何休为本书作《解诂》,是现存最早注本,亦是本书的通行本。东汉时论及本书者还有郑玄、郑众、贾逵、马融等,惜书皆不传。汉以后,历代王朝勒刻石经,均收本书。唐时有徐彦为本书及何休《解诂》作 《疏》,南宋钦定十三经,出《十三经注疏》,收本书及何注徐疏。宋《崇文书目》,明 《永乐大典》,清《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均收本书。清阮元等为南宋《十三经注疏》校勘,合刻校勘本,1957年中华书局据以出排印本。 公羊高,生约当春秋战国之交。齐国人。其生世除与穀梁赤同师于子夏外,余皆不详。 《汉书·艺文志》载本书11卷。今本经唐宋间人编定,与《春秋》合编,分为28卷。卷1—2.隐公;卷4—5.桓公;卷6—8.庄公;卷9.庄公、闵公;卷10—12.僖公;卷13—14.文公;卷15—16.成公;卷17—18.宣公;卷19—21.襄公;卷22—24.昭公;卷25—26.定公; 卷27—28.哀公。 本书是解正《春秋》的经学著作。书取自设问答体例,并不言《春秋》所无的内容。记事释义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与《春秋》同。其内容主要是训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史事、文字及蕴义。尤重解释《春秋》之 "例",及 《春秋》之 "微言大义"。书中刻意阐发 《春秋》所寓的"正名"、"定名分"、"尊王攘夷"、"大一统"等思想,对《春秋》的 "寓褒贬"的笔法亦特加训解。书亦好言阴阳五行之学,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但亦言天人感应,好言妖妄淫邪之事。其记事或多有误,文字偏于冗散、繁复,且多揣测之笔。 自汉武帝以来,儒学占据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公羊学以其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等思想,迎合了历代王朝统治者集权专制的需要,亦有利于封建阶级的王权与神权的合一。本书由此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成为封建经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后来之学者对本书希求解正的"微言大义"代有取舍阐发,故本书对于中国经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至于本书的史学价值,反由此而不显重要。 自汉以来,本书的研究形成专学——公羊学。研究者中以东汉何休 《解诂》影响最大。何氏多发明 《春秋》微言大义。大张 "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宣扬天人感应,好引谶纬。徐彦继而疏注何休 《解诂》,语繁文复,而少于发明。故学者或对何休《解诂》徐彦 《疏》不满。清以来,学者多比较 《春秋》三传长短,研究本书于释例比事颇见长处,较有名的著作有孔广森《公羊通义》,凌曙《公羊问答》、《春秋公羊礼疏》,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陈立《公羊义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