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知识到能力文科生的自我经营


  我国素来有"尚文"的传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掌握相当出众的文史哲知识和诗书礼乐等才华,难登大雅之堂,更谈不上"学而优则仕"了。其实,就在上世纪80年代,诗人、作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改革家都还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但是,如今文科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跟我国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十多年来文科专业大量扩招甚至高校在培养思路上的不足等因素都有关系。除了这些"外因",文科专业的"内因"也不容忽视。借着这篇文章,我想要和大家一起思考的,就是如何看待文科专业的本质特点,从而实现"突围"。
  知识和能力之间是什么
  先看一个古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王守仁,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一个优秀绝伦的"文科生",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文科生。他以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在他的时代里为当时的人民立下赫赫功劳,并形成光辉灿烂的"心学"。王守仁之所以值得我们文科生当成偶像,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知行合一。《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这样解释这句箴言:"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如果举例说明,那就是,哲学家王守仁在剿匪的时候,没有像唐僧那样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地劝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而是该打的打,该使诈的使诈,该灭的灭,十分干净利索。所以,他是一个行动力超强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
  这跟我们文科生有关系吗?当然有。遍数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它们都有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可这些知识并不能自动地转化成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无奈社会上的工作岗位,总是等待着那些已经准备好、撸起袖子就能干活的,不仅有知识、不局限于自己专业的人。而这,正是文科专业和文科生的困局。
  举个例,中文系学生韩小东一直读到硕士,他在本科要上的核心课程包括语言类和文学类。语言类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文学类的课程,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还有中西方的文学理论,洋洋大观。这些课程能提供给他的,除了大量的知识,还有如何获得更多知识的方法。繁多的本科课程读完后,他又考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专门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文学"。7年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活过去了,当他走进人才市场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一个小型的传媒公司(制作和发行专供各高档楼宇的装修杂志),希望他能够身兼采访、稿件撰写和编辑的工作,如果在采访时能再拉到一些家具品牌的广告,就更好了。同时,还希望他有不错的摄影技术、排版水平、能独立采访一些国外的品牌,为杂志策划选题。
  一个机电企业的宣传部门,希望他能独立完成公司内部刊物的制作,而且负责公司在大型展览会上对外宣传的各项工作内容。他们还希望小东有策划大型员工活动(晚会、野外拓展训练等)的能力,能组织、能主持、能拍照。
  一个出版机构,希望他掌握编辑工作的操作规范,当好图书编辑。当然,他们还希望小东有很好的市场敏感度,能够判断什么书既好读又好卖,怎样能联络到优秀的作者,在同行的竞争中"抢"到好的书稿。
  一个政府机关单位,希望他能够做好日常的秘书工作,写得一手漂亮的报告,能出好墙报,能组织好单位内部文化活动,能撰写和制作内部发行的报纸。
  ……
  这是学中文专业的小东碰到的问题,同样也是其他文科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中文系本科的教育,除了编辑出版专业之外,并不会告诉小东怎么用专业软件排版、设计报刊版面、怎么说服别人接受采访、怎么写一个广告稿、怎么拉广告……小东也许知道甲骨文、唐诗宋词、后现代主义,但面试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他这些。如果他碰巧很勤奋,上面说的这些他都会,那他一定比那些没有以上技能的人,更有优势。
  发现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了吗:大学文科教育告诉我们,这个领域都有哪些知识体系,怎么去持续学习它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和表达;市场要求我们基于这些学习到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岗位,掌握相应的技能。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得转化成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前人王守仁说的"知行合一"。学了经济管理的学生,带着对商业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带着对企业文化的憧憬一头扎进外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很快就会发现,工作环境的复杂和精彩程度,将会超过自己原先的认识。而数年之后,他会意识到自己突然理解了一些上学时读不懂的经济学原理,掌握了数倍于以前的工作方法。这,就是"知行合一"。
  把自己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人们常说,文科生不容易。然而,客观、辨证地看,在困难背后,我们也得到了磨炼自己的机会。
  我们要很主动,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有这样的体系,它们怎么形成怎么划分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背景。
网站目录投稿: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