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费永明扬帮装裱集大成


  是日,笔者按图索骥地来到联航路1505号"乐观文化"——跨入工作室迎面一帧"风流蕴藉、气韵秀润"的吴湖帆画作,撞入眼帘——这里不是纯粹的书画装裱作坊,分明是"喫茶去"的一个好去处;尤其,有些年头的古色古香字画与包浆温润桌椅,如何一个雅字了得。
  人称"好古敏求,喜书画,嗜风雅"的费永明,浸淫于传统文化而练就一手好字。楹联"东山书卷南州榻,西极云璈北海樽。"不熟、不甜;纤细些有点儿李北海,浑厚些又有"诸家优长,抉精探微"的董字,好不养眼。
  五元门票 演绎人生拐点
  学养多元的费永明,文心斑斓,匠心犹在地结集出版"俟高轩翰墨丛书"三种——在人心不古、一切向钱看的当下,竟能心无旁婺地潜心中国书画装裱,成就一代工匠;后得知刚刚在上图举办一场"扬帮古书画修复艺术展"且出版《妙造自然》,彰显一个学者的积累而为誉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20世纪90年代,从小喜欢点写写画画的费永明在外出打工,无师自通地痴迷于字画装裱:从一本《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成就他的启蒙读物,到有一天逛书店一路逛到上海美术馆,费永明鬼使神差地买了5元一张的门票,参观"纪念上海文史研究馆成立40周年画展";再从参加"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在上海文史研究馆举办装裱学习班",再到亲炙严师数年,潜在的梦,就这样被激活,继而成为他的一个安身立命。
  "1997年国庆前,我离开了上海文史馆,自己开了家小店。起先,师傅非常忙,我也不忍心打擾老人家。后来,师傅见我人诚恳,一心钻研装裱艺术,就对我有点另眼相看。以后每次去严师傅家,我都是带着古画修复中的难题去请益,严师傅皆一一指点,从无保留……"当年,费永明还特意去找了周退密老先生请教《门生帖》如何写法;是日,他恭恭敬敬请师父、师母端坐高堂,磕头双手递上《门生帖》……瞬间往事成烟,先生亦作古人。
  费永明深谙"扬帮装裱不单纯是做手艺,一定要懂画、会看画,懂真假、知好坏,要把自己培养成这方面全面的人才,做一个有匠心的工匠。"2011年老人家过世,师母将师父生前所用之装裱工具,悉数赠予费永明。今天,这批"文物"级工具完好地存放于柜子里,成为继承先师衣钵第一人。
  书画装裱,看似手工活,其实是在延续历史。令一些"求生无望"的古代字画,起死回生。那些破碎不堪的唐代经卷、宋代卷轴、明代册页,经过他的手重新拾掇起来,顿时神采焕发,给人刮目相看,多少学养在其中。
  2015年,费永明在浦江镇复地浦江中心购置近300平方米,用于装裱字画的"作坊"风生水起;2017年,开始筹措"前无古人,鲜有来者"系统展示装裱文化的展览。展品囊括他为之收集储备30年的"文物"——可以说,本次展览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集古代书画装裱与修复相关联的各种原材料的历史标本,全方位展现古代书画修复的历史文化价值,令人近悦远来。扬帮装裱,融入了费永明对中国书画装裱的独到理解和感触,也是扬帮书画装裱艺术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展出了与古代书画装裱业相关的纸、锦、绫、玉轴以及画框等历代实物。
  书画"郎中"费永明,望闻问切,不仅事关扬帮装裱艺术的传承,而且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保护与弘扬;其最核心的看家本领就是"修旧如旧"……费永明身体力行并向闵行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立志要将这门技艺传播到更久、更远。
  纸上文化 成就发扬光大
  学习书画,必以唐宋元为师法。而现在的老师只强调技法技巧为主,而无考虑当时的纸、笔、墨等材料因素。这样的传授是不完整的,至少晋唐宋元传世名迹大都是在加工笺纸上完成的,加工笺纸以前多是前店后厂的"南纸店"做出来的。如今,上海朵云轩、北京荣宝斋,除继承了木刻水印技术外,其他加工笺纸的加工技法均已失传。加工笺纸(可理解为熟纸)的实践与恢复,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上有着历史性的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如果说,上图一场"海上扬帮装裱技艺传承的全过程"展示,如清宫廷手绘银云龙纹库绢、清宫廷手绘金云龙纹库绢、清中期蓝地云纹狮子滚绣球库绢、励宗万监制四尺罗纹笺、励宗万监制六尺素笺、乾隆二十七年周尚文造刻画笺、乾隆高丽发笺、乾隆高丽贡笺、清中期双面笺、清晚期"清秘阁"制团龙瓦当纹蜡笺、清晚期红珊瑚笺、清中后期三多纹蜡笺等;同期展出的名纸,还有"上海书法研究社"专用纸、张大千专用素笺、张大千用日制"鸟"之纸、台湾张丰吉制"凤梨宣"等,均是装裱业中享有盛誉的名品。
  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物流业发达,类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大批本地区特色的产品消失。比如,已有千年传统纸生产历史的四川夹江、浙江富阳、江西铅山……除一些非遗项目依靠国家输血勉强生存外基本消失,存在下来的都是在生产同一种叫"浆板纸"的外来廉价纸浆纸。产品的质地和性能,虽远隔千里并无差别,非常可惜。流传千年的古老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纸品种,竟在最近的十几年里销声匿迹,难觅芳踪——费永明八月开幕的"纸上文化"展览在即,为人期盼。
  那是费永明筚路蓝缕地查找了几十本古籍,摘抄成册;再加上他与纸打交道30年,有了第一手的古代纸张的标本对照……"我知道作为一个好的手艺人具备的方法技巧,和施用这些技巧的材料之间的一些道理"。费永明还有个情结,建一家"扬帮装裱陈列馆"——以物传史。
  同时,《丹青宝筏-董其昌艺术大展》所见到的"召楼谭笺"为代表的古代加笺纸的文化再阐发利用,它是明代浦江召楼谈仲和为代表的、具有独特的加工手法和形式的古代笺纸(谈笺,古纸名。造法不同一般,不用粉造,以坚白荆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古雅可爱。在浦江镇再造召楼文化、革新村文化振新……费永明也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网站目录投稿: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