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子弹短信的功能,脑洞微信的应对之法。 一、 需求背景 随人工智能和网络速度进一步发展,市场上渐渐开始出现多维化的产品。在子弹短信蝉联免费社交软件第一的一周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思考,一脚踢上微信铁板的子弹短信,除了老罗为它赋能了虚高的关注量之外,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它在舆论上站到了和微信对立的风口上。 我们不禁提起这样一个问题:即时社交是否开始出现精细化划分群体的需求? 二、 市场分析 反观现在移动端IM市场的布局,在熟人社交里,微信以其固有的存量客户高筑城楼,建设信息获取、熟人社区、新型零售、支付手段、电竞手游、账号关联等等一系列的衍生生态圈。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微信在生态圈的建立上往往加入一种天然裂变加成。它打入的每一个市场市场都凭借社交场景紧密贴合用户的生活,用户的粘性之大,远非其他APP可比拟。 微信之外,不得不提起它的前辈QQ。手机QQ靠着更为丰富的页面设计和定制化的个性聊天吸引了更多的00后,眼花缭乱的空间、全网社区和各种等级制满足了年轻人们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在以00后为代表的群体内,手Q有一批坚定的簇拥。 而提出"做一个在意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的子弹短信,一方面表达不正面挑战微信,主打错位竞争的战略;一方面又实实在在的在准备微信的客户群。 子弹短信95%正确率的语言输入法,几乎完成了一次由质变引起量变的通讯方式革命。在效率至上的口号下,子弹推出14个终端多挂,快速回复,语音滚动条等功能。 可以说,子弹短信最硬核的功能都围绕语音输入法,这些功能能否成为子弹短信的"专有名词",还需等待市场考验。 三、 用户画像 1. 微信 微信的用户画像基本上等于全国所有拥有智能手机的人群画像,下至十几岁的小学初高中生,上至想多和儿女视频聊天的孤寡老人,几乎在每一个有社交需求的个体,都会配备一个微信。比起其他的社交产品,微信的简易的操作,清爽的界面设计,使得每一份最基本的社交需求都被覆盖。 随着使用微信的头部用户们(80、90后)进化成为社会主流生产力,微信也受他们辐射到各个角度,成为国民通用的社交工具。 据百度指数:搜索微信的人群以"20-49"岁的人群为主,考虑到在工作中用户更易搜索微信网页版,而年轻人习惯使用移动端,所以20-29岁的用户人群应该比百度指数的显示结果稍高。 从年龄分布也可以看出:微信的头部用户依旧是追求效率的商务人群,他们不需要过多挂钩的功能和装饰,只希望通过一个软件解决所有社交需求,精而简的微信对他们来说再适合不过。 2. 子弹短信 目前为止,由于还没进行全面的推广,子弹用户的用户为: 锤友; 受老罗自带流量影响的吃瓜群众; 对新型产品较为关注的互联网行业人群或专业测评人士; 寻求脱离在微信上原有社交群落方式的人群。 鉴于子弹短信上线时间较短而未形成足够大的观测数据,透过百度指数所能披露出的信息有限。我们考虑直接参考罗永浩的言论进行解析。 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老罗将其定位为"熟人社交软件";而在微博上,定位为为"在意效率的细分人群"设计的产品。 我们甚至不需要解析,如此定位的子弹短信,在用户画像上绝对是与微信的头部用户高度重合的。那么接下来的竞品分析,我们也紧密围绕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四、产品分析 微信已有功能和迭代大家早有了解,子弹短信的功能细节也有很多相关文章可以让读者了解。本文直接对标子弹短信的功能提出微信可以在下个版本更新完成的脑洞,相关功能细节读者可移步产品体验报告。 1. 语音文字转换 (1)优点和亮点 在语音文字转换上,子弹短信使用了高达96%的正确率的语音识别系统,这个语音引擎由科大讯飞的提供。 从罗永浩在发布会上的演示来看,这个功能是子弹短信最大的卖点,也是它最鼓励用户使用的交流方式。"能够一眼看完的内容,为什么要花60秒听语音?"这一句话更是道出了不喜欢花时间听语音的人们的痛点。 事实上,笔者正是这一类人,而笔者在微信上使用语音功能的翻译时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中国多而杂的语种不一定是适应翻译引擎的; 翻译的正确度过低,有时候即使翻译了大概内容,我们也会需要在听一遍去确认翻译的准确性。 而在子弹短信上,在发送语音时,文字显示的优先级是高于语音的。当然,选择不使用翻译功能除外。这个功能也确确实实解决了笔者所说的两个问题,高精度的翻译推动着语音输入法在子弹上成为主流,而只提供普通话和英文两种翻译文本的引擎反过来制约了使用者在使用时选择这两种语言,解决了语种翻译的问题。 (2)有何不足? 2.1 场景不足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功能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实用。发布会上,这个语音识别引擎除了用它高精准的翻译给我们惊鸿一面之外,更令人惊艳的演示中使用者可以在14个终端的显示屏上,一边按住语音发送,一边给快速的回复各个窗口。 而这样的场景并不常见! 大部分人在移动端的交流逻辑都是文字输入,用及语音时,我们往往是空不出手指或者极度疲劳。而往往大部分人,都对在公共场合大声使用语音功能的人有一丝反感。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工用户,你会选择在公司的桌上不停的使用语音发送功能吗? 我们感到惊艳时,我想大家都在设想自己也是端坐于独立办公室的罗永浩,手上有14个不同的部门请求马上回复。而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同样追求效率的白领们中都并不多见,每个人都对着各自的话筒疯狂输出语音的场景,笔者只在电话销售和客服部门看见过。 2.2 失去温度 笔者曾做过一个文件卷调查,在喜欢使用语音功能的人群除了在享受他的便捷外,往往也想听到对方的声音。在"你会和你不熟的人发语音吗?"的问题选项上,近80%选择不会。 而在子弹短信上,用户在语音转化为文字后,往往还会手动将错字改正。如此一来,所有用户都会使用这个功能,但是看见文字后在听语音也变成不必要的鸡肋操作。 "你会跟你不熟的人发语音吗?"子弹短信推出之后,这个答案可能就改为会了。 2.3 难成壁垒 上文提到,语音转化文字的引擎由科大讯飞提供,并非子弹短信独享。在试用子弹短信时,笔者发现同样的功能只要下载讯飞输入法,就可以在微信、QQ等客户端轻易实现同样的语音转换文字功能。 图为笔者给自己发送语音测试翻译效果 (3)设想:微信的应对 既然技术上的问题并非垄断,微信打通语音输入的渠道也只是时间问题。而除了完成语音转化文本外,微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文字转化成语音的功能。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需要一边阅读信息一边处理工作的情况大有人在,如果能把大片的文字转化成语音直接播放,那么用户只需要一副耳机甚至一边耳机,就能完全解决信息阅读的问题。 而语音播放时可以根据用户历史信息里语音加载为特定音色的魔音,在接收语音时用户可以根据对方的特定音色判断对方的身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语音输入的内容和语气调整实现精准翻译,那将文字转化成语音时的语调一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情境。 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授权微信在锁屏时的语音播放和提供快捷关闭语音功能的浮窗,一个极其简单的流程就可以使得微信用户大大减少接收信息的操作成本。 2. 信息处理 (1)优点和亮点 对标微信必须进入聊天界面发送信息的交互,子弹提出在列表页直接进行一对多的快捷回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基于语音输入而延伸出来的衍生性功能。 其实早年这类功能就被进行过多方尝试,而真正把这个功能摆上台面的,是语音输入把传统聊天模式几乎占据半个屏幕的键盘缩小到一个比指甲盖还再小的语音输入ICON里。比起语音输入的技术,笔者个人觉得这个应用才是真正让技术焕发活力的地方,也是产品经理们最值得被喝彩的设计。 在这个功能内,我们能轻易做到将一整页的未读信息在短短几分钟内处理完毕。因此,子弹短信也别出心裁的在列表页增添了"可展开的"未读信息,一举解放了在列表页可获取的信息量。 针对各种语音输入场景,锤子手机直接在提供了实体按键对子弹短信进行"硬件支持",当按住手机侧的实体按键时,无论手机是在锁屏状态还是在别的APP界面都可以直接语音输入,并发送给最近联系人。很明显锤子不是第一个直接使用硬件支持软件功能优化的手机,但它是第一个直接在手机两侧加入子弹短信专用实体按钮的手机。同样的功能,其他的安卓手机都应用为全局悬浮按钮。 细化至个人聊天页面时,子弹可将单体信息标记为"稍后处理"和"引用",完善了商务人群在工作中处理未及时回复信息的使用场景。 (2)有何不足? 2.1 观感体验下降 在列表页能得到越多的信息,子弹短信的列表页就就越繁杂,当瀑布式的未读信息排开在列表页时,对处理信息的用户依旧会造成过量的负担。在页面观感上,远不如简洁的微信易接受。 如果在列表页点击下拉列表展开对话记录,那么和直接进入对话界面都一样是只需要一次屏幕点击。同样一个操作,看似简化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但在子弹上获取的却只是未接收的信息,而在微信上能看到所有聊天记录。 从熟人社交的定位来看,我们与熟人的交流很经常需要"重温"曾阅读过的聊天内容而对新收到的信息进行回复。在子弹短信,用户阅读历史记录的反馈由于便利的操作反而被弱化到了第二级别。 2.2 早有先例 微信端IOS的用户们也许对这样的快捷回复功能早已见怪不怪,当我们直接在微信的聊天列表上按压屏幕时,就可以触发3D touch直接阅读详情。而不论在其他的APP页面或者锁定屏幕时,使用3D touch功能都可以完成在聊天界面外快捷回复的操作。 相对"稍后处理",其实微信除了置顶聊天对象之外,还有设置为未读的功能,即便不用单独的信息处理界面,用户双击页面底端的"微信"tag也可以将列表快速定位到标记未读的联系人。而"引用"功能在微信PC端早就已经上线,只要愿意,微信随时可以在移动端完成这个更新。 (3)设想:微信的应对 除了直接投产微信专用手机这种极其不现实的脑洞之外,笔者个人建议微信不要仿造子弹短信使用全局浮窗。仅凭借目前智能手机的技术,已经有3D touch、手势操作、分屏等等直接连接微信的方法,微信根本没必要画蛇添足的去增加额外的端口来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便利程度。 在快捷回复界面,微信可在原有基础上加上语音回复和常用回复模板,以完善这部分功能。 总体来说,微信对标子弹短信在这方面的迭代可以简述为:以不变应万变。 3. 其他功能 (1)信息获取 子弹从"提高效率"切入,而却在移动端的5个tag里放进了一个资讯流。显然网友们对这个功能并不感冒,有网友在微博上问老罗"能把新闻换成朋友圈吗?" 老罗表示很受伤,也很无奈。网友一边要求子弹超越微信,一边又用微信作为标准要求它。 (2)文件存档 子弹让笔者惊艳的另外一点就在文件存档,如图片所示,子弹支持文件上传到云端的功能。同时在个人收藏框下,对不同文件进行标签化分类。用户在使用收藏功能时,甚至能够直观的根据标签颜色快速辨别文件的位置。即便现在功能和UI仍存在BUG,但这个功能依然的有继续深入优化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微信上文件的保存与收藏夹的处理一直是用户的痛点,和同一个聊天对象发送文件无法在微信上直接排序,收藏的文件可以保存在云端却无法归类。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文件处理单独形成板块,更好的处理该类问题。 笔者建议,文件整理板块分为两种归档方式: 一种按照交流对象划分,用户可选择直接在与聊天对象的历史文件夹内查找文件并直接整理、排序; 另一种按照类型划分,用户需在个人中心下的"我的文件"内进行操作。 在这两种分类模式下细化分类整理的方法,提供多维度的提供文件整理方式。 本文列举笔者初步设想的大概框架: 4. 小结 深入分析子弹短信作为一个IM产品的种种创新和变革,笔者在惊喜也在惋惜。它大胆提出了各种假设,希望变革即时通讯市场,但是在功能上依旧无法成为其他产品望尘莫及的存在。甚至在子弹短信上交流时,用户用过一段时间语音输入后,还是自觉地回到打字交流。语音输入的功能由于种种局限,依旧难以撼动用户的交流习惯。 笔者直接忽视现在的子弹短信存在还没解决的BUG,邀请众好友一同进行为期三天的测试,时间不到一半就有人退出了测试: "我先溜了,子弹微信来回切太麻烦。" 就如同笔者的朋友一样,用户在选择一个即时通讯APP时,除了交流的便利程度,也要看自己的圈子在哪。微信、QQ作为一方巨头,单纯凭借原有的存量用户的螺旋增量就足以加固自己的壁垒。遑论有多少用户用微信、QQ绑定了几乎整个手机的APP应用… 因此,子弹短信更像昙花一现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IM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用户的争夺上,现在的它绝对不是一个足够能站上舞台的体量。 五、脑洞:"成熟"微信还能让用户更加自由吗? 1. 多账号的使用是否成为可能?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公开表示受制于固化的关系链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就默默有了自己的小号。有这么一部分人,他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成了一团乱麻。想分享自己的情绪又不想得罪人,想不被打扰的休个假却总收到很多信息 ,想自己玩玩游戏却被列表里的微信好友不断邀请… 也许正是有这些人群的需求,冒头的子弹短信才会承载了那么多的情绪。 子弹的创始人郝希杰说: 子弹短信就是为了解决工作效率来平衡工作生活而设计,一开始是准备做一个Slack式的本地化产品,只是最后设计出来的产品形态不太一样。 在大家还在PC端玩QQ的时候,相信都不只有一个QQ号码,我们需要地方社交,也需要地方发泄。人总有很多个面,对工作的严谨,对爱人的温柔,对家人朋友的开朗,有时候难以在一个体系里共存。我们的情感要求我们为人所知,也总需要空间为人所不知,而我们渐渐被强迫在一个账号上完成喜怒哀乐。 2. 实用价值 如果为了把握用户的心理,微信开放大小账号转换、离线信息收取的功能,用户可以体验细化的需求分流,在一个产品上自由的转换自己不同的一面。 或许对微信来说,做一个包罗万象的产品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主动在微信上分流自己的用户,进行精确的定位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微信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这样的尝试,2016年微信就推出了企业微信。一方面是对标阿里的钉钉,另一方面为的是更好的分流在办公领域有进一步功能需求的用户。细分到公告、考勤、请假、报销等办公场景,能满足企业用户的更深层次应用。 假设微信也进一步分流用户,让用户已有的账户上分化不同的"小号",解构原来过度丰富的体系,帮助用户在微信上逃离原有的微信群体。在针对"工作""生活""假期""综合"等等模式提供给用户定制化的功能。 例如:不接收小程序、广告、没有朋友圈等信息的工作模式,更多生活化应用的生活模式,只接受部分好友信息的假期模式等等 在这些模式下或许可以细分好友的分组,为方便用户体验,在"我的"页面一键式的转换或者直接在微信页面提供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转变各种模式,那是否可以让用户在社交圈子里过得更加舒适? 既让用户保持沟通的效率,也鼓励用户自由的在自留地作乐。 这样的社交,是不是也是某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