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常用引经药 张老师认为,每味中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物归经特别侧重或集中于某脏腑或某经,即对某脏腑或经络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殊的亲和作用,引经药往往取用这些归经专注于某一部位之品。张老师广泛参考古今医籍,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总结出以下脏腑经络常用引经药。 肝:柴胡、地龙;胆:青皮; 心:石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 脾:茯苓;胃:石膏; 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 肾:蒺藜、鬼箭羽;膀胱:滑石; 心包:钩藤;三焦:连翘。 头:川芎;腰:桑寄生; 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下肢:牛膝。 督脉:鹿角类;任脉:龟版或王不留行; 冲脉:木香;带脉:川续断。 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或葛根; 少阳经:柴胡;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 疼痛常用引经药 张老师擅治痛证,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出系列治痛方药,从痛证的辨证到治疗,均有独到之处,被誉为"治痛名家"。在痛证的治疗中,张老师尤其善用虫类药和引经药,对不同的疼痛部位、不同的疼痛性质,都有相应的引经药。 全头疼痛:川芎;前额痛: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蔓荆子;后头痛:羌活。 瘀血跳痛:三七粉、制水蛭; 肝阳胀痛: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决明子。 痛处发凉:炙麻黄;痛处发热:生石膏。 一般头痛: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剧烈头痛:蕲蛇。 后背疼痛: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菟丝子;尾骨疼痛:狗脊; 足跟疼痛:桑寄生。 胁及少腹痛:炒川楝子;少腹抽痛:白芍药、炙甘草、木瓜、青皮。 腰僵木痛:穿山龙、石见穿;周身肌肉痛:白鲜皮; 肌肉、风湿痛:鱼腥草。 清热常用引经药 张老师认为,退火清热,要分经分证,用药当有选择。 清脾胃热:黄芩;泻心火:黄连、灯心草、莲子心; 清心包热:钩藤;清肝热:柴胡、银柴胡、白芍药; 清肺热:桑皮、地骨皮、黄芩;泻肾热:知母、黄柏; 清胆热:龙胆草、金钱草;清阳明经胃热:生石膏、知母; 清大肠热:熟大黄、芒硝粉;清小肠热:木通、车前草; 清膀胱热:滑石、萹蓄、瞿麦;清三焦热:栀子; 清血热:牡丹皮、地骨皮、栀子; 清虚热:知母、牡丹皮、青蒿、地骨皮。 常用中药药力走向 张老师认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走向,即趋向性,或趋向于内,或趋向于外,或趋向于上,或趋向于下,或走不同部位,从广义上讲,也归于引经药范畴,临床应灵活应用。 四肢:桂枝走四肢,桂枝尖走四肢末,桑枝走上肢,虎杖走下肢。 引药上行: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黄芪; 引药下行:炒枳壳、牛膝。 左引:秦艽;右引:当归。 走胸前:瓜蒌皮;走胸后:薤白; 走脊柱、后背:鹿角(镑)、羌活、独活、白芷。 走表:生黄芪。 引血下行:牛膝。 祛局部之血瘀:桃仁;祛全身之血瘀:红花。 升脾气:荷叶、荷梗、佩兰;降胃气:藿香。 走下肢外侧(气分):北细辛、川木通(药对); 走下肢内侧(血分):怀牛膝、川芎(药对)。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茺蔚子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