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功六字诀是利用默读六个字音的读音呼吸法,吐出不同的气流,配合肢体导引,从而调补五脏六腑,以祛病健身的一套功法。这种功法是从古代单纯以练呼为主的静功功法发展而来的,练功时所默读的六个字是:嘘、呵、呼、咽、吹、嘻,古代文献记载其分别配属于五脏和四个季节。 预备式:采用自然站式。要求头顶如悬,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舒胯,两膝微屈,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双目凝视,心平神静。练功时每变换一字均应从预备式开始。 呼吸法:采用鼻吸口呼的顺腹式呼吸法。呼气时,读字,同时收腹、提肛、缩肾、脚趾轻微抓地,重心后移至两脚跟。吸气时,闭口、舌抵上腭,重心微前移至前脚掌。 调息:鼻吸鼻呼。吸气时,两臂从侧前方慢慢抬起,掌心向下,抬至与肩平,翻掌心向上,屈肘向胸前划弧,同时呼气,两手经脸前沿身体下按至腹部,再左右分向腿两侧,恢复预备式。通常预备式后和练完六个字后要调息三次,每个字开始前也做一次调息。 "嘘"字养肝 中医认为,"嘘"字诀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应,口吐"嘘"字可泄出肝之浊气以调理肝脏功能。同时配合两目圆睁,可有疏肝明目之功效。 练功时两手重叠(男子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子相反),内外劳宫穴相对,从鱼际穴压住肚脐,劳宫穴对准丹田。呼气时读"嘘"字(读音"需"。口型:两唇微合,舌尖前伸而两边向中间微卷),同时两眼瞪大,内视肝区,呼气尽再吸气。共做6遍。 呼气时,以意领气。肝经之脉气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上行,经小腹,与胃经并行经胆入肺,上行喉咙、眼、前额,到百会穴;络肺经下行至手拇指内侧少商穴。同时内视肝区。 "呵"字补心 中医认为,"呵"字诀与五脏中的心脏相应,口吐"呵"字可泄出心之浊气以调理心脏功能。 练功时动作与调息相同。配合呼吸时,两手上抬时吸气,两手向胸前划弧到成为预备式时呼气。呼气时读"呵"字(读音"渴"。口型:嘴半张,舌抵下颌)。共做6遍。 呼气时,以意领气。脾经之脉气从足大趾内侧隐白穴,沿腿内侧上行入腹与冲脉相会,注入心脏,走肺,出腋下,沿臂内侧下行到手小指少冲穴。 "呼"字健脾 中医认为,"呼"字诀与五脏中的脾脏相应,口吐"呼"泄出脾胃之浊气以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 练功时预备式后,随吸气两手手心向上捧至胸前,然后右手臂内施翻掌上托成单臂托天之势(掌心向上、指穴向左)同时呼气,读"呼"字(读音"乎"。口型:撮口如管状,舌放平用力前伸,使冲脉上升之气从口喷出),同时左手翻掌心向下,自然下至身体左侧,呼气尽。然后,随呼气右臂外旋翻掌心向后,沿体前慢慢下落,同时左臂外旋,手指向上沿身体上穿至胸前两手交叉(上穿手心里,下降手在外);分手,左手上托,右手下(要求同上),同时呼气读"呼"字。如此循环进行,左右手各托一次为一遍,共做6遍。最后,两手由胸前交叉后同时下按成预备式。 呼气时,以意领气。脾经之脉气由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上行达腹入脾脏,联络胃腑,再上行到咽喉、舌根,散于舌下,然后,从胃到心脏沿心经下行到手小指内侧少冲穴。 " 呬"字润肺 中医认为" 呬"字诀与五脏中的肺脏相应,口吐" 呬"字可泄出肺之浊气以调理肺脏功能。 练功时预备式后,两手如捧物经腹前抬至胸前膻中穴处,两手翻掌心向前,然后向左右分开,同时呼气读" 呬"字(读音"思"。口型: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微合稍留缝隙,舌尖抵缝发音),呼气尽。然后,.两臂由体侧自然下落,同时开始吸气,接开始动作。重复以上动作,共做6遍。 呼气时,以意领气。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引肝经脉气上行,走腿内侧,经小腹到肺,从肺系出中府穴,循臂内侧入太渊穴经过鱼际,走肺经到手大拇指少商穴。 "吹"字强肾 中医认为"吹"字诀与五脏中的肾脏相应,口吐"吹"字可泄出肾之浊气以调理肾脏功能。 练功时两臂自然抬起,在胸前环抱,两手虎口撑圆,指尖相对,随呼气读"吹"字(读音"炊"。口型:中似闭非闭,嘴角微向后收,舌向前挺,但有缩意),脚趾抓地,屈膝下蹲,两臂如抱球自然下落,呼气尽。然后,两手落于两膝旁,随吸气身体慢慢起立,两手摩擦腿两侧上行,经臀部环跳穴、腰部肾俞穴向胸前伸出,成环抱状。重复以上动作,共做6遍。 呼气时,以意领气。由肾经的涌泉穴起,上行经大腿内侧,沿脊柱入肾,到胸中入肺,脉气转注心包经至手中指指尖端中冲穴。 "嘻"字理三焦 中医认为"嘻"字诀与少阳三焦之气相应,口吐"嘻"字可疏通少阳经脉以调和全身气机。 练功时预备式后,随吸气两手从腹前上捧至胸前膻中穴;然后随呼气读"嘻"字〔读音"希"。口型:两唇微开,稍向里收,舌平伸而有缩意),同时两臂内旋翻掌上托成双手托天势,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呼气尽。然后吸气时两臂外旋翻掌心向后,顺脸前下落至胸前;转呼气(不读音),两手翻掌下按,经腹前至体侧。如此重复以上动作,共做6遍。 呼气(读字的呼气)时,以意领气。从足四趾爪甲外侧足少阳胆经足窍阴穴沿腿外侧上升,至头部转而入手少阳三焦经,沿手臂外侧抵环指指端关冲穴,随吸气,引三焦经之脉气折而下行,又回至胆经足四趾端之足窍阴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