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一 "最终,我们都败在了不主动" 明明很在乎的友谊,却因为对对方的妒忌而装作毫不在乎,或许这是成年人所谓的自尊心:我的不在乎会赢得你的回归。事实上,莉拉错了,莱农也错了,他们双方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对对方的在乎或者说双方更容易伪装自我的感情,总之,我认为最初美好的友谊一切正朝着破灭的结局在发展,不过,谁知道呢,其实莉拉与莱农二人太在乎对方,但谁都不愿意先表达,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如此不在主动,既而走向终结。 莱农对于爱情,与莉拉的过去一样,过于冲动,或许真的就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性,最后的举动给自己,更给家人带去了伤害,可怜了黛黛和艾尔莎,从小经历了母亲的背叛与出轨,伤口能治愈,但伤疤却是一辈子的痛。 这让人无法理解的隐藏二十多年的单相思的爱情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代替了已经结晶的爱情,抛夫弃子的"私奔",不顾旁人的劝解,一意孤行,在现在这种行为是被唾弃及败坏道德的最高点,我们无法理解莱农的心思,也许对于她来说,出轨是她对于自我压力、不幸、不公的放纵和释放,也许吧,尼诺也许同样是莱农释放自我的一个工具罢,无关爱情,却又是爱情的虚假体现,看似为爱不顾一切,实际是自我一切的摧残,最后的结尾,莱农还是和尼诺坐上了飞机,抛弃一切,是得到,但也是失去的,那些离开的和留下的,都是对于别人的伤害和自私的表现。 故事还在继续,我想莱农所谓对尼诺的爱情会破灭,这是不贞,不被祝福 "沦陷在爱情的泡影中",莱农终将失去一切。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二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离开的,留下的》,首先我认同作者对女性某部分的心理剖析,也会在角色里看到自己有着相同的不堪,但这一部实在是赤裸的有点过了,也许是我一直生活的循规蹈矩,所以觉得过于夸张的叛逆反而不真实;其次是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超出虱子可以形容的境界了,读起来阵阵作呕,本以为她在写两个聪明姑娘各自的逆袭,但现在她们一个个越来越展现出一副愚蠢的模样,尤其是埃莱娜,我不知道莉拉是不是真的聪明,但埃莱娜是真的蠢,蠢到比那不勒斯老城区的其他姑娘还不如。对于尼诺,刚开始我觉得莉拉说的很对,"把他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抽出来,就什么也不剩了。"但在第三部临近结尾的时刻,越来越嗅出和他父亲同样腐臭的味道,看似风流实下流。我不相信埃莱娜看不出来,所以物以类聚,他们偷情偷的自然而然。 一个人的品格也会因为国情不同而放宽局限性吗?将他们这几个人复杂纠缠的关系放在中国的国情里,也许会因为他们故意追求这种疯狂而显得更加下作,愈加地不合时宜。假如真如书中所说她们那么的聪明,那么的鹤立鸡群,又怎么会先后疯狂地"爱"上尼诺呢?像是埃莱娜,正常情况下明知道这个人渣到不行,还会对其产生爱情吗?我不懂。莫名觉得她们两个无论是谁,在和尼诺偷情的时候,目的都不是为了爱尼诺,而是为了对自己虚空或者遗失部分的填补,她们所谓的爱像升级版的过家家,看似真挚炽热,其实只不过是在闹着玩儿,不过是为了等这个游戏结束后将其作为跳板,从以前自己亲手打造的"牢笼"这个城墙里面"名正言顺"地跳出来。 不喜欢第三部,也许是这里边更多的牵涉到当时那不勒斯政治的纷乱,在小说里,和政治扯上关系的一般都谈不上是颂扬,更多的作家是持讥讽态度的,那些怀揣政治热情的孩子,大多是中了毒的,魔怔了……分什么阶级,搞什么平等,在底层人的身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平等,他们身上除了贫穷,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贫穷,他们更多地会靠欺负比自己还底层的人为乐,他们会更多地为了占鸡毛蒜皮的小便宜出卖自己,他们的快乐处在一种挣扎的扭曲里,他们的痛苦处在整个真空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搞革命斗争的人,嚷嚷着人人平等,其实,那些喊着口号处在高层的人们,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人和人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平等,像是传销一样,他们引进一些 "先进分子"作为管理者,他们躺在浴缸里喝着酒,脑子里想着要如何和整日里浸泡在油污里的人称兄道弟,他们不知道泡在油污里的滋味,却对他们说自己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世界上除了完全处在相同状态下的人才会有同理心,一个自己孩子活泼健康的母亲,对一个遗失了孩子的母亲说,我有孩子,所有完全明白你的痛苦,纯扯。只有处在底层的人才理解底层,只有处在同样不幸的情况才明白这个不幸意味着怎样的折磨。 学坏容易学好难,一个人尚且经受不住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所传授的【恶】,他怎么可能不会从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庭中汲取呢?血缘延续的自然而然。也许读书会使他觉得自己和家人不同,更不愿像家人那样品质恶劣,但对于渗透到血液里的恶,父亲是个流氓,读书也许只会让他儿子变成一个高级点的流氓,本质上并无不同,人的劣根性,底层繁衍的更快,但并不代表上层就干净,中层也许好一点,但从上至下,本质上也没什么大的区别,猥琐苟且,大都是一路货色。就像是尼诺,刚出场的时候,我会觉得他是一个脱离了父亲的翩翩少年,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血缘,不同的是,他比他父亲包裹自身皮囊的材料更高级一些。 我觉得吧,人都是想要活出优越感的,给予比索取更快乐,并不是说给予者多么的大方和高尚,他们给予是因为他们有东西施舍,他们富裕,他们有资本舍,一般人想舍,可有得舍吗?人是被各种欲望包裹着的,清心才能寡欲,但如何清心呢?除非欲望湮灭在真空中,不然心不可能清,欲望这东西是有传染性的,同流才能合污,羡慕这个词稍微升一下就成了嫉妒,再稍微升一下就成了痛恨,无穷尽。 每个人想怎么描述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可以光鲜亮丽幸福无限,可以趾高气昂地以一副我生活的比你好的架势打着官腔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看我怎么怎么样,明明处境各不相同,却都又相同地想对外展示着自己优于对方的地方,都知道家丑不外扬。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低调到几乎没有他的消息的时候,要么幸福的冒泡,要么惨到抑郁。虽然不幸,但脑子还清楚,还不抑郁,并尚且懂得遮掩自己的不幸,这也就说明了尚没到惨的地步,所以还不算太糟。额,好消极……有不少人说,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埃莱娜总是说一切都好,孩子很乖,自己的新书也正在进行中,实际上她的孩子不乖,她很累,她根本没时间去写第二本书,她一直在和莉拉竞争,明里暗里,其实看到中间我对她是很厌烦的,受不了她和所有人树敌,聒噪吵闹,和烂男人纠缠,抛家弃子,受不了她的这种疯狂,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在出轨前就明知道尼诺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人说,在恋爱里,每个女人都以为自己是特别的,可对于流连在万花丛中的男人来说,是不存在特别这两个字的。怎么陷进去的女人就是不懂呢?也许是因为我比较自私吧,我最爱我自己,更或许是因为我谈的都是假的恋爱,要不然为什么我在感情里总有一部分是清醒的,这份清醒对抗着沉迷,并且完胜,也许是这份清醒害了我,让我至今单身。这部小说里,恩佐是最好的,踏实认真并且实际努力,但有几个恩佐呢?彼得罗也并不坏,虽然他觉得自己的事要比埃莱娜的事重要,但他却是真心实意地喜欢埃莱娜的;尼诺是个自私的花花公子,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旋转;这第三部好像讲的有一点宿命的意思,像是《百年孤独》一样,上演着家庭的轮回,尼诺自不必说,和他父亲一样下流;斯特凡诺身上有他父亲的残暴;埃莱娜有着母亲身上的疯狂;他们都想摆脱父母的影子,却全都活成了父母的升级版。唯有莉拉,天不怕地不怕的莉拉,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依仗着自己瘦弱的肩膀不停地对抗着各种不可知。 隐约觉得书中在灌输着强化女权,也许是生在中国,女性千百年来一直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所以我觉得现在已经很好了,再说我并不认为家庭妇女就低职场女性一等,在家里有没有话语权,这完全取决于你嫁给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女人有女人的压力,男人有男人的。再说,其实弱势自有弱势的好处,男女平等也更多的是在人格上的平等。收~我又在无意义地瞎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