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史学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亮相多年后,依据其大学讲义改编的大作《中华史》终于面世。据介绍,这部《中华史》分属六个部分,从史前直到改革开放,全部出版后将达到32册之多。目前面世的前20册始于祖先的神话传说,终于元代。 关于中国历的书籍,历史上有官方修撰的"二十五史"(含《清史稿》)、《史记》,《资治通鉴》等,至于国内外专家学者个人或集体编撰的更是不计其数,篇幅也长短不一,有皇皇巨著,也有小册子,单单是英国学者李约瑟等编撰的专业史著作《中国科技史》,总字数达数千万字!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也有数百万字之巨!这些史书,或者以罗列事件为主,或者以摘取古籍段落为要;或者通俗如演义,或者艰涩如籀文,风格不一而足。 在众多的史籍中,易中天的《中华史》不但令笔者眼前一亮,更是先睹为快、爱不释手。相信有此感受者,不独笔者一人! 首先,该书摆脱了传统史书的框架窠臼,整部作品都是在用文学的笔法讲述历史。这可能与作者中文系毕业的求学经历有关。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其行文温雅有致,基于课件改编的过程又使其具备通俗易懂的特点。这就使其与众多的史书相比特立而另类,与大学的专业教科书相比更是风格独居,这也遭到个别所谓的正统史家的贬讽,将其斥为"戏说"。但该书每册后边的注解和引证都毫无异议地证明,作者的"戏说"并非作者个人杜撰,而是信而有征。笔者认为,正如相声首先要可笑,不可笑的相声就太"可笑"一样,史书和其他众多书籍一样,首先得要有人愿意看,没有人愿意看的书无论如何算不上受热捧的好书。以此标准衡量,《中华史》达到了笔者认为的"好书"的标准。其实,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截止目前,学界一致的评价就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采飞扬的文学巨著。 其次,该书在讲述历史的同时,适时阐发个人史观,将个人史观与历史事件和现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个人史观的阐发不但表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个人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大量的史观的表达,足以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思路走近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去现场感受、切身体验,与历史人物共悲喜。比如,在谈到史前文明时他说: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祖宗崇拜则是中国特色。正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今后要走的路。在谈到公权力时他说:公权力: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私权利部分地让渡出来,才共同组成和变成了公权力。使用公权力的执政者,必须由人民选举,得到授权;必须对人民负责,受到监督;必须有一定的任期,通过选举来换届。终身制,必非民主。在叙述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做如下分析:秦国商鞅变法的一号法令是在基层组织推行保甲制和连坐法。这样一种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告发的恐怖生活,也许只有在纳粹德国之类的地方可以体验。商鞅变法的失败,是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条款。在总结中华历史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时说:民心比政绩更重要。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不在于秦始皇与隋炀帝都干了些什么,而在于极短的时间里干得太快又太密集,远远超出了人民承受的程度。结果,他们都为民族建立了千秋伟业,为自己留下了万古骂名。千秋伟业的建立和万古骂名的所得都在于手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发个人史观时,并不像有的专家特别是某个政治挂帅时期的"专家"一样,动辄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苛求历史人物,戴上"历史的局限"的帽子,贴上封建迷信、愚忠愚孝的标签,而是将整个中华史的进程放在时间的纵轴上进行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人物?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发生?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会给后来的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在谈到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时,他总结: 希腊人的价值观是独立自由平等。希腊人以及受过希腊教育的人把学者看得比王侯更尊贵。这是一种政治美德。这种美德在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让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遥遥领先。 这样的分析和表述,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历史是传承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物和事件的产生和出现都有其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时期会有小的不同,但大的规律即呈螺旋形前进是永恒的。如此,才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样的感慨。如此,才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总结。 其三,作者对每一个历史朝代的讲述都只是挈取几个有标志性的、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事件,撇开了泛泛而谈和面面俱到乃至靠史料堆砌成文的劣习。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更容易为读者特别是初入门的读者所接受。 其四,作者的作品名为《中华史》,实际上很大篇幅是讲的中华以外的历史,即世界史。将中华历史这个时间轴与世界历史的时间轴共同组成一个坐标系,让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的童年时期,同一个地球上别的地方的人类族群处于什么时期?中华的青年时期,还有哪个地方的族群和我们一样处于青春骚动期?世界文明史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文明史的更替史,那么不同历史时期世界的文明中心在哪里?中华文明在哪个历史时期引领了世界的文明发展方向?这种对比可以说比比皆是。第九册甚至以整册的篇幅、以《两汉两罗马》为题对我国的西汉东汉和同时期的东罗马西罗马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两汉奠定了中国的帝国形态,其特点是专制独裁;东西罗马奠定了西方的共和形态,其特点是民主法治。没有共和与法治,就没有罗马;没有宽容和开放,就没有罗马文明。 没有对比就无所谓先后优劣。只有将中华史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文明史的框架内,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也才有可能回答"李约瑟之问",即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连绵不绝的国度,但近代科学技术的勃兴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其五,作者讲述历史的方式突破了所谓的朝代局限,将整部历史作为连续的而不是断续的话题放在时间纵轴中进行讲述。尽管整部作品也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尽管每册也以朝代冠名,但在叙述时十分重视朝代更迭时期的介绍,做到了"断代不断史",做到了"有因必有果,因果总相依"。 其六是作者的治学方法。正如作者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无怀疑即无学问。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书中除了通过相关的注解、大事记等表现外,表格化的研读史料的方法也是其中之一。具体的做法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该书的部分内容仍可略窥一斑。比如,要研究某个人物,先将其置于设置好的功能不同的表格中,然后对照表格逐项填空:他的父母、祖父母、先人,他的近亲戚、远亲戚,他的妻子、朋友,他的兄弟姐妹,他的儿女、孙儿女;他的现住地、祖居地,他的官职、地位,他生前做过的大事,他之前发生过的类似的大事,之后发生过的类似的大事等等。总之,人物是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是历史中的事件,不会孤立地发生,也不会孤立地存在。如果某个表格无法填充或者填充内容不确定,就说明问题解答不充分,论断或者说史观的权威性就会打折扣。这种设置好表格、然后逐个销项的治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其七是通过分析字形、字义让读者对相当一部分的字源词源有了了解。比如:(从汉字字形上看)羌就是羊人,即牧羊人;姜则是羊女,即牧羊女。鱼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龙蛇则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祖的甲骨文是且,起先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形。石制的叫石祖,陶制的叫陶祖。后来越做越大,就从雕塑变成了建筑。印度的叫塔,埃及的叫方尖碑。以祖庙为中心,族长率族而居,叫做籍。合叫祖籍。春秋战国时期,士是贵族,经济富裕,精神富有。所以士的第一要务是修身,其次是帮助大夫打理采邑,叫齐家,再次是协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复其次是辅助天子安定四海,叫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从自身做起,一步步逐步做起,由小到大。中庸: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做不到又提倡就是唱高调。中庸是德的最高境界。 最后,如果说该书的不足,笔者认为分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可能是作者资料占有面的局限,一些早已有定论的作者没有注意到。比如:第五册054页:郑国和蔡国在邓(疑在今河南漯河市境内)举行了盟会。——实际上,据《郾城县记》:"桓王十年秋七月,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邓其实即今漯河市召陵区的邓襄镇。第七册118页描述鸿门宴的段落:手下人就给了樊哙一条生猪腿。——早有专家提出,这里的"生"不是生熟的意思,而是完整、全部的意思。"赐之生彘肩"即赏赐给他一只完整的猪肩也就是猪肘子。成语生吞活剥的生也是全部、完整的意思。其二是出版环节的问题,比如每册页码偏少,空白过多,有"注水"嫌疑。每册的注解放到后面而不是在当页下面,不便于阅读等。这些问题都期待在修订再版时予以解决,同时也期待该书剩余的部分早日出版。 2019年2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