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待艺术要童心未泯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无论是评论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可以的。
  那烨飞先生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和形式等绘画符号表达,使作品更具多样性。
  近日,光明日报《留学》杂志受邀参加了阿登高原国际艺术中心主办的"彼岸之间 Entre Rivages"画展。
  关于此次画展,Philippe Nayer(那烨飞)先生说道:"我能感觉到人们看到作品的感觉,不能说是惊讶、惊喜,而是说从不同的风格和视角来观察一这些作品。"
  人们起初看到作品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反应是"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在那烨飞先生看来,艺术作品是没有定义的,它在你眼里是什么,那它就表达了什么。在画展中,我们不难看出,那先生运用书法、摄影、水彩和装置、新媒体等视觉方式的呈现,使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侧重的观赏。
  在艺术范畴内,素有"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这般比喻。绘画与音乐的紧密关系可以显见。当你去欣赏画作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的节奏与韵律(图示01)。
  这是一副很有意义的作品(图示02),策展人李益老师在整个展厅单独开辟了一个空间去呈现这幅画,整幅画以书写的形式在在画面上构建了似网状的形态,在照片和黑胶唱片的标签周围却淡淡的,似是回忆着。当我问起这幅作品时,李益老师解释道:"其实,这个是关于那先生7岁时的童年时光,关于这时的记忆,清晰或模糊,回想起来皆是他对儿时在刚果的别样生活之深沉感怀。那先生说他忘记了很多,也记得很多,这些情景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参观河对岸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小型飞机的起飞,去伊丽莎白维尔城看望我的祖母佛洛拉……太多被忘却的记忆从脑海里渐渐消失,却有一首当年常听的歌曲不断勾起那些回忆,这就是西尔瓦娜·嫚戛朵的《安娜》。"
  那烨飞先生在2017年拍摄了一组相片(图示03),当时他写道:"我赞同苏拉热的观点:光诞生于黑暗之中。黑色蕴藏着可被看到的潜能。没有细微的色调差别,就没有光。这种思想诞生于对光之源头的大胆探索。正如世界诞生的过程那样,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能发现黑色的不同色调。此后,人们的眼睛便能看得到细节。有些人在黑色中发现了迸发的诗意,有些人则只能看到表面的具象。对我而言,令我震撼的是那种诠释黑暗的角度。为什么黑色是可见的?只因有光的反射……从这个角度看,每一片黑色都有其独特的 光。"
  走在展厅中,你总会被不经意的角落放置的作品惊喜到,这幅画贴到了房顶的窗户上(图示04),当我问到这个是细胞吗?李益老师笑了笑说:"你觉得他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当初把它放置到屋顶,想到回归自然,在风吹日晒雨淋下,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然的痕迹,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点是很有趣的。"
  艺术最终是要回归自然的。
  北非、阿拉伯、印度、荷兰和中国的经历使他在创作的风格多元化,其中对他艺术创作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非洲,出生在刚果的他,不同时期加在一起他在非洲待了27年;第二個时期就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尾声—中国,作为前外交官,他在中国生活了4年,在这期间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了很多的艺术家,这些都让他对于艺术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更喜欢去诗意的表达。
  其中,书写作为此次展出作品的一部分,《留学》记者也好奇地问到了书写内容,李益老师说那先生大部分的书写是潜意识或者说是文字的书写部分受他在阿拉伯文化影响相关。
  当《留学》记者问到为什么要叫"彼岸之间"时,李益老师说这和那先生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这次的画展就像在回忆往事,作为比利时驻中国大使馆的前外交官,他旅行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域,这些作品就好比他从一个国度到另外一个国度展览一样。那烨飞先生在退休后变身艺术家,把主要精力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学习化学出身,做过老师,后进入外交界主管文化教育工作。
  在这期间他从没停止对艺术的热爱,带着外交使命行万里路,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利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掌握了深厚的人文科学和艺术史知识。他懂得实践出真知,因此投身艺术创作,把自己所思、所感通过视觉艺术得以表达。他的经历将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很独特的个案。
  对于艺术创作,儿时的记忆、工作到现在的生活,这些过往的经历丰富着他的生活,就像毕加索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不带成见地去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
  非洲、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文化冲击带给他无限灵感,使之在作品中展现。他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再次组建形成语言符号搭建成自己的感官世界,表达给人们。感谢李益老师作为此次采访的翻译!
  最后,也希望大家可以像孩子一样,怀着谦卑的心,眨着好奇的眼睛,仰望着天空中如恒河沙数般的星辰一般,热爱着生活,热爱着周围的一 切!
网站目录投稿: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