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4月12日央视新闻) 厌恶劳动、养尊处优、不懂合作等是当今不少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身上常见的不良品性。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地各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举措。北京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每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探索。 一是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据介绍,北京市的学生们在学农的一周内,要在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点制作、园区管理等20多门课程中,选择四门必修课在内的九门课程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将会学到很多以前不甚了解的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劳动实践能力。 二是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农活动少不了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能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在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爱惜粮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收获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三是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北京市在学农一周内为学生开设的所有劳动课程,要求全部由集体合作完成。既然是集体合作,孩子们就必然会考虑怎样与人交往,如何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的配合等问题。 四是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受到父母宠爱,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必要的体育和劳动锻炼,当代中小学生的体质水平普遍不高。每年一周的校外学农课,除了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显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身体的机会,对于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是颇有裨益的。 学农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适合的教育活动。当然,要开展好这类活动,也并非易事。首先,要从县(区)级层面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确保学农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再次,要加强资源开发,因地因校制宜,搞好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第四,要做好相关劳动课程开发工作,可根据实际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作物栽培、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