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其启示的统计分析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总体上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跃升。统计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这也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各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经济发展;民族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也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幕。根据安格斯·麦迪逊的经济史料,我国经济增长在1950-1973年相对改革开放后缓慢一些,但是扭转了一百多年以来停滞和负增长的状态,并且总体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时期尽管走了一些弯路,但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主编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中的数据,1820年内美国GDP124亿美元;1952年中国的GDP为679亿元人民币,按照1990年汇价为142亿美元,与200年前的美国GDP大体相当。美国经过180年的发展,到2000年GDP达到10.28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达到10.36万亿美元。从经济总量来看,新中国用65年就取得了美国180年取得的经济成就。[1]
  新中国成立至今,经济年均增速约为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速只有3.6%。1979-2015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约为9.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约6.5个百分点。2015年美国2015年GDP为17.87万亿美元,我国GDP为10.42万亿美元,仅次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建国之初不到1%,1978年為1.8%,到2015年提高到15.5%左右;人均GDP建国初仅为119元,如今人均GDP超过了500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加了约65倍,年均增速为6.5%。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08-2014年,中国一国贡献了全球新增经济总量30%以上,按近3年计算,则达到44%。,对稳定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产业结构来看,建国之初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时至今日,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不到10%,第二产业约为40%左右,第三产业超过了50%。在短短60多年时间里,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
  新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跃升,与重视创新密切相关的。从科技创新来看,建国之初科学研究人员还不足500人,到1956年就迅速增加到6.2万人;科研机构从建国初期的30多个,到1966年增加到1700多个。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掌握了一些尖端技术,在科研上也取得世界级成就。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科技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科技发展。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也大幅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图1是近15年来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变化状况,反映了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到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保持稳定增长,总量达到7512万人;R&D人员总量上升至371.1万人年,R&D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52.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随着科研投入和科研人员增加,科研成果也持续增加,图2是15年来重要科研论文数量及占世界比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成就。到2014年,中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占世界总量的14.9%,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按此论文数排序,我国已是连续
  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
  2014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6万件,比上年增长18.7%,国际排名继续保持第3位;三方专利拥有量为1897件,比上年增长10.6%,国际排名第6位。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互动的,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据有关研究,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在建国之初只有19%,如今已经到达约60%,而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
  除了科技创新外,在上层建筑等领域的创新也全面推进,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践创新,等等,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就是各方面创新的30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二十世纪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活动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理解逐渐深入,已经把创新视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创新的重要性有更高的认识,而且还拓展了创新的内涵。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由此可见,我们党重视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必将激发全社会创新精神和创新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归,必将超越历史创造更大的辉煌,然而任务必将更加艰巨。这就需要更大的创新精神,更大创新勇气,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只要中国人民能够始终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创新,永不僵化,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J].2016年第7期.
  [2]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most.gov.cn/kjtj/index.htm.
网站目录投稿:沛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