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4月12日央视网) 时下,很多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走进乡村、接触自然、认识农村,有的即便到过乡村也从未或很少参与过农事活动。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教委让全市的中学生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可谓是为全市的中学生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课,让其在学农中接受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社会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学农教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不妨多一些。 学农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种植农作物、制作面点、修砖砌墙等,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习惯,更能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使他们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更加珍惜粮食,从而养成勤劳、节俭的品行。此外,在艰辛的劳动后,学生们也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劳动过后莫大的成就感,正如报道中学生所说的:"可能过程比较辛苦,也比较费劲,但是把这个砌好之后,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学农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学及合作精神。在共同劳动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上手快,有的则可能上手慢,为了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上手快的同学会不遗余力地指导上手慢的同学,上手慢的同学则会虚心地向上手快的同学请教,从而形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劳动氛围。"学生们在学农的一周内,要在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点制作、园区管理等20多门课程中选择四门必修课在内的九门课程,并且在所有设置的课程中,全部由集体合作完成",无疑,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学农教育有利于学生知农事。在给菜地松土、种植、浇水以及修砖砌墙等过程中,学生自然能熟知各种蔬菜的名字,知晓它们的生长习性,收获很多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农耕文化、传承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