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在全社会的期盼中如期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半年,经济增速分别为6.4%、6.2%、6.3%,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4、0.5、0.5个百分点。从增速上看,我国经济依然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增速逐渐放缓的基本态势,但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合理区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历来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它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绩效的体现,也对预测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具有风向标意义,还对推断整个"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具有重要的导示性意义。从横向比较,它还可以考察像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的增长轨迹是否是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还是"另辟蹊径",对于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更具有重要实证意义。在宏观经济走向总体下行的压力下,2019年上半年经济运行还能够获得比较平稳的走势,主要是由于得益于各项稳定经济政策的实施及一系列改革举措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在这个阶段能够有效对冲抵御各种下行的压力与风险,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经济保持了GDP年均约9.5%的高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超长期高增长的奇迹。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进入"十二五"以后,遵从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由两位数的高增长调整到一位数的中高增长,应该说,这个过程自"十一五"后期就已经开始了。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继续验证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放缓是趋势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收入阶段的减速换挡过程。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需要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平稳健康增长之路。从"十二五"、"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轨迹看,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转换相比,我国经济大体上实现了相对平稳的减速换挡,而未出现增速转换中的"悬崖式"坠落,基本取得了"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動力的攻关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动能,仍然具有足够的发展韧性与成长空间。从横向比较看,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继续市场化、城市化与国际化释放的能量无疑是推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从纵向比较看,"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与以往相比,具有若干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风险。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内外部挑战并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与人民币汇率走高将使2019年出口承压。中美贸易争端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低速调整期,加之关税战、汇率战四起,外部环境风险值得认真防范。从内部环境看,一是本轮基建投资扩张着重精准发力、优化结构,"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下的高增长不会再现,难以对冲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投资的趋势性回落,投资仍有下行压力。二是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去杠杆和稳杠杆是一项长期任务,为防止投资冲动和债务恶化,终身追责制必须坚持,有关改革需要加快。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与杠杆率较高将继续制约消费增长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久前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经济增速在月度或季度间不排除会出现一定幅度波动。展望下半年,各种内外部的风险因素依然对经济运行产生下行压力,预计逆周期政策的操作力度也会随之加大,"六稳"政策的效果将持续显现。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0-6.5%区间年度增长目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为此,宏观调控及各项政策应当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最新情况,化解面临的最大风险点,精准发力,定向施策,才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一、以积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李克强总理新近表示,我国将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内生动力,顶住下行压力。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首先,减税降费是公平普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最直接有效的改革举措,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已于4月1日起实施的一揽子减税措施将以深化增值税改革为重点,体现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着眼"放水养鱼",激发市场活力。预计全年减税和降低社保缴费措施,可减轻企业负担近2万亿元,高于2018年的减负水平。有关统计显示,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未来要继续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中一定要兑现政策承诺,要进一步设计好传导机制,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减税降费的效果真正惠及企业。在这方面,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化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完善。 其次,继续大力推进放管服,自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实施,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推进"放管服"的力度。简政放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多方面多层次系统化推进,从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两轮驱动"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推进,从点式推进向线和面纵深发展。未来要继续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改革任务的重要支点。一是简政放权要着重多维度权力下放,首先,继续分类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其次,解决上下级政府在行政审批权力上的衔接问题;再次,解决审批的不联动与重复性问题;最后,依法解决减费问题。二是加强监管要着重联合与责任追究,首先,解决监管权力划分问题;其次,创新监管方式手段;三是依法加强责任监管。 二、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惠民生 2018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从经济学一般规律看,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稳就业"就显得格外重要。有关最新调查表明,从结构上看,城镇结构方面,中小城镇就业压力更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失业率出现了异常上跳;所有制结构及行业结构方面,无就业配合的制造业增长体现明显。国有单位全面减员超出预期。非国有单位在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就业人员正在退出传统行业,进入新兴行业;区域结构方面,就业形势呈现出增员、减员的三类分化。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就业优先的政策已经首次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围绕着就业来进行。 当前,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中小微企业。迄今业已采取的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融资负担等措施,都是旨在促进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中国经济时报》对国内百名经济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者对今年"稳就业"问题具有较高共识度。他们为"稳就业"开出的举措选项依次如下:"为企业减负,稳定企业发展"和"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以82.3%的高选择率并列第一;"鼓励创业,以創业带动就业"(40.3%);"加大稳岗支持力度"(28.2%);"优化培训服务"(16.9%);"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10.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最重要载体,当前要着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中小微企业对新增就业的吸纳能力。 三、妥善处理管控外部风险的负面影响 自加入WTO后,对外经济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横向比较,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经济的外向度相对较高。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全球经济下滑态势进一步确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经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从另一面影响着经济增长。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成为现今中国经济诸多外部风险或挑战的第一位。从中美贸易纷争以来的情况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出口、GDP增速等方面造成负面冲击,虽然其影响有限,且目前可控。但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势还会波及其它领域,影响其它经济体对中国在类似问题上的态度,还易导致市场预期改变,引发经济信心下滑,从而牵扯到更多领域。 应该说,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是今年我国"稳外贸"的关键之举。正在进行中的中美经贸磋商及早取得积极进展,有助于改变市场预期,提振企业的信心,有利于我国外贸稳定发展,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进一步而言,我国还要积极利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倒逼作用。中美贸易摩擦使我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面对外部挑战,我国需要加快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及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而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把坏事转变为好事。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多年来,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居于首位,经济活力与竞争力持续攀升。相对于其它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具有强劲的惯性力量,财政、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与实施力度均明显大于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都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率先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并已进入细节落实阶段,在应时而变的政策理念上领先一步。从多个维度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显著加大。随着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韧性增强,推动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可以确保中国经济未来一个时期平稳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同时会得到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