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陈忠村从农民工到艺术家


  陳忠村出生于安徽萧县孙庄一个农民家庭。初中辍学后,他进城做过搬运工、泥瓦匠、冷镦机手,业余时间学习写诗和绘画。勤奋和天资使他考进了美术中专学校。毕业后,他成为单位里的美术设计师,并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但是他没有就此满足,而是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坚持写诗和绘画,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凭借多种社会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力和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2000年陈忠村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信封》,在前言上他诚挚地写道:"艺术(诗歌)养活不了我的血液时,我愿用我的血液养活艺术(诗歌)"。辛勤创作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70后诗群"重要诗人之一,中国"打工诗歌"代表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母亲的冬天》入选《大学语文》高校教材,同样入选《大学语文》的还有他的另外两首诗《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和《高粱种子》。
  由于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现代诗歌"流域性"的特征,心中有着摆不脱的"从故乡出来在城市生活,但是心里又怀念故乡"的情结,使得他的诗给人深深的是亲和力。著名诗人洛夫对陈忠村评价是:"忠村的诗可以用来洗滁世人喧嚣疲惫的心灵,给予灵魂更美的空间生活"。的确,他写的《城中村》、《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既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又有抹不去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如他写的《母亲的冬天》以风烛残年的"母亲"二十年前后剥玉米的镜头,写出了游子难报慈母情,又对自己未来究竟能如何的惆怅百结:"风站在门外/雪默契地望着/母亲讲 玉米粒上有火/低矮的房间里/暖暖的","/二十年后/再迈进孙庄褪色的家门/满仓的玉米/金黄金黄的/母亲的脚步却在穿梭中慢了"。而《有很多高楼的地方叫城市》、《孙庄 上海956里外的故乡》等诗流露了陈忠村虽然离开故土生活在城市,但是精神上联系最紧密的依然是故乡。如《孙庄 你不能走太远》中"你不能走得太远 孙庄/我的血是在你的身体上循环",《有很多高楼的地方叫城市》的诗中写到:"后来我知道楼的层数/代表城市在城市中的地位/明年一定爬上金茂大厦/不知道站在上面可能看到故乡/——我的孙庄"等,都可以说陈忠村的诗歌是对上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的一种继承。
  是啊,作为新上海人,陈忠村既热爱上海这个世界"魔都",又有着故土难离的复杂心情。留离两难的心绪使陈忠村的诗歌既反映了当今时代变迁,又揭示了为生活奔波,又为未来拼搏的外乡人的真实心态。同时也使陈忠村在今后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艺术构思中与众不同。正如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所说:"陈忠村以深思熟虑的卓识和深刻反省的洞见,并用他娴熟的载体来彻悟他灵魂深处的生命诠释和命题。"
  从美术中专毕业,陈忠村又以"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花了数年精力刻苦学习,考入同济大学美学博士,后又考进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博士后。这些年中,陈忠村不舍昼夜地认真研究中外的美术史和美学,从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到巴洛克艺术、印象派的表现方法,现实主义流派,乃至康定斯基、蒙得里安的抽象艺术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他几乎都进行了研究。博士阶段他完成了13万字的《自然与艺术的法则——保罗·克利作品研究》博士论文,博士后阶段他完成了18万字的《具象表现绘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论文。他还相继出版了《传混达魂——陈忠村艺术作品》、《抽象气韵——朱德群艺术之路》、《原色——保罗·克利作品研究》、《克利谈艺录及克利诗歌选》(译)及诗集《城中村》、《短夜》和《城市的暂居者》等共计12部,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学奖、中国桂冠诗歌奖和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等。他还参加过《诗刊》第27届"青春诗会",美术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4次获奖。他成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和中国作协会员,担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和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涉猎了大量中外美术理论和揣摩了大量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后,他将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放在非具象艺术上,通过红黄蓝三原色,通过线条和非具象几何体,以及诗画合一,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用以满或空的概括来反映大千世界和人的思想与观念。他称此是"传混达魂"。所谓"传混达魂",就是"混生黑白,黑白生三色(红、黄、蓝),三色生百象,百象只是呈现魂的一种生其心的符号,在成千上万个不同魂的境遇中,自我解蔽后重生自我。"
  然而,美好的向往与大众的欣赏有时并不统一,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以"纯粹抽象"为精髓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对中国的许多观众来说还有些陌生。在国内许多大型高规格画展中,陈忠村的画被人们看不懂。因为他的作品以满幅构图为主,粗看是黑压压的一片。而画中露出稀少的红色、黄色以及白色以及线条被人的感觉是一张迷网。
  这也难怪,中国的民族习惯是写实,人物风景清清楚楚,哪有这样的画,横线、竖线、斜线抽象的几何体密布。而在少处的留白中,才能发现简单的具象,而且汉字夹杂其中。不要说这样的画对没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大众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就是画家也要仔细体会啊。因而有许多人劝他还是走传统路子吧,因为陈忠村曾画过数十年的具象水彩画、国画和油画。他的作品得过奖,被许多人喜爱,出高价收藏。
  可是陈忠村觉得非具象画家在国外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中国的一些著名画家如朱德群、赵无极这些大师也对非具象画家进行过探索。他们需要后人传承。于是他这些年来,在吸收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几何抽象画派先驱所提倡的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学习20世纪意象派著名画家克利富有诗意的造型,把学术研究的营养吸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同时陈忠村越来越感到绘画不是照相的翻版,应该是自然与精神的结合。
  2014年,上海世界艺术博览会,陈忠村展出的巨幅国画《本草纲目》成功了。他大胆地将艳丽多彩的花朵都化为点线面,李时珍也浓缩于留白处那本古朴的书籍中。以至画作《本草纲目》粗看好像只有张狂或雅静的线条以及斑斑点点的红黄蓝色块。细看品味出画作有着高超的艺术表现。让人们感到当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后,传统绘画不应该是视像呈现的唯一方式。
  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创作共立50项,陈忠村博士申报的中国画《我们》系列获得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立项,作为一个长期在上海打拼的安徽人,也是当年安徽省和上海市两地唯一获得中国画创作立项的艺术家。陈忠村在国画《我们》中把12生肖以皮影、剪纸和艺术符号等形式融入传统艺术,同时把中国水墨进行当代性处理,呈现出诗意的中国画《我们》。在他的12幅作品中,依旧是一红黄蓝为主色调,将具象的12生肖与代表时间、历史;将各种非具象的各种线条植入到《我们》中国画的创作中,最终形成了点线面、生肖符号和红黄蓝的艺术组合,使其具有"诗"与"思"的综合体。同济大学和中国美院教授孙周兴在看了《我们》后,欣喜地说:"诗画不分固然是中国传统,但要在当代变迁了的情境中亦诗亦画却是难的。诗人艺术家陈忠村很好地实现了诗与画的‘诗意抽象。"
  无独有偶,陈忠村在《存在·林中空地》系列中的创作中也是如此,他作为诗人画家没有让自己落陷在世俗的审美趣味中,而是呈现了独立的个体。他说,他在观看大地并进行造象,在创作时把自己置身其中,在这种境域中还原到一种观看、亲吻的自身体验,回到视觉才能有发现的实际可能,试图通过直观的方式接近事物本身,而不是预测的结果,是物与创作者的一种信任关系和新建的生命源。
  2018年他的《存在·有线的世界》组画通过象、境、意构成了一幅视觉和知觉上的总和,这条线索贯穿于他的整个绘画过程,并成为其思想核心。使人们感到大地不仅是家园,更是归宿。在同一系列中,陈忠村都通过切近"大地"深处的画面,让"大地"自己说话,让大地"呈向前来"方式显现,同时又保持着它的神秘,并通过艺术的形使人们建立精神秩序 ,热生我们养我们的大地。
  2018年陈忠村创作的纸本水墨《原色·红》可以说是他的艺术又一次升华。他没有让自己落陷在世俗的审美趣味中,而是将作品呈现出独立个体。在静止的画面中原色带有一种使命在游。同样的是他的表现方法还是非具象,只是更有功力。红、黄、蓝和墨色通过自由伸展,生成为原色之魂。
  "路虽然没有,但脚还在,往前走,别回头。"陈忠村这位新上海人以诗言志,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是他这辈子的决心和行动。
网站目录投稿:初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