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考冲刺作文如何看待夸夸群评析及范文


  材料分析与审题立意
  概括分析:
  题目中含有两则材料,均以夸奖为陈述内容。两则材料分别侧重夸奖他人和被他人夸奖。写作时应当兼顾这两个方面来立意。
  立意角度分析:
  1、依托材料一立意。夸奖他人是经过较短时间学习就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的技能。就此可提炼出如下观点:
  第一,正面评价学会夸奖他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
  第二,围绕夸奖他人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展开论述。
  这两个观点从材料一中得出,属于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但只是片面思考的结果,赋分在35-40之间。
  2、依托材料二立意。这则材料侧重点是被他人夸奖。被他人夸奖由两种途径获得,一是来自群成员之间没有固定标准的夸奖,二是经由商家购买无原则夸奖的服务。第一种可以认为是为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积极做法,也可以认为是建立在虚荣心基础之上的自欺欺人;第二种属于目标纯粹的满足个人虚荣心行为。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
  第一,肯定认同他人,也要被他人认同;
  第二,否定单纯满足个人虚荣心的行为;
  第三,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否定单纯的虚荣心满足。
  三个观点都出自材料内容,属于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但前两个观点片面性较大,第三个有一定的辩证性。据此,前两个观点赋分在41-45之间,第三个观点赋分在46-50之间。
  3、综合两则材料立意。
  第一,学会夸奖他人,不为虚荣求夸奖;
  第二,鼓励夸奖他人,批评无原则夸奖;
  第三,夸奖他人值得赞许,购买夸奖应该批评。
  三个观点属于在全面掌握两则材料基础上的辩证性立意,是深度思维的结果。赋分在50以上。
  4、 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并能深思夸奖、夸夸群背后反映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这类立意体现为:在综合两则材料的基础上,试图解决触摸夸与被夸者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精神关怀的问题;在两则材料的框架内,剖析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不足。赋分在55分以上。
  考生作答情况:
  一、立意:
  1、观点偏颇,缺乏辩证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单纯谈论"夸奖的好处"。例如《夸赞一点,价值万点》《夸奖让我们充满正能量》《不吝夸奖,推助他人》等等。
  2、认识肤浅,缺乏深度。一部分学生试图运用辩证思维,但也只是写出"夸奖有利有弊",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探讨,故而缺乏深度解读。
  3、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把"夸奖"换为"欣赏""夸耀""鼓励",甚至脱离话题,直接写成了"自信"。
  二、论证:
  1、没有起承转合的意识,大多数文章缺少整体的布局规划。缺乏逻辑,胡言乱语。
  2、大段讲故事,文体不清。
  3、空洞说理,绝对性的话语过多,缺少基本的思辨,缺乏有效论证方法。
  三、细节
  1、题目方面。命题太随意,没有关键词意识,论题或者观点不清。如《人生同样需要负能量》《戒夸从简》《谈心情》《人生需要负能量》《夸赞应来自无意识,交流让世界更美好》等等。
  或者题目过于绝对
  题目错别字:
  2、没有经营开头结尾及关键句的意识。
  3、卷面两极分化,乱涂乱改现象较严重。
  教学建议:
  一、加强作文审题训练,特别是思辨类材料作文。本次作文许多学生审题立意出现偏颇,说明学生思想意识里还是简单的非A即B,没有辩证的思考意识。我们要加强思辨类材料作文的训练,这类材料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八二比例"。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20%即可。
  在审题中,要有细节意识,七分审题,三分答题。材料二中,列举现象"不管你说什么""拉到群里""各方面夸赞"等等,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许多学生看不出出题人的意图,一味地赞扬。
  二、引导学生写前构思,画出思维图。教师分析经典议论文,引导学生"遵路识斯真",经常进行写作提纲训练,从结构安排到逻辑关系,写之前要成竹于胸。不少学生编凑痕迹重,写作随意,凑字数,无层次更无逻辑。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不清,明显训练不足,心中没有范文。
  三、强化文体意识。教师应该经常把经典的段落解剖给学生看,或者引导学生写什么就应该是什么。许多学生议论文大段的叙述,字不够例子凑,例子无胡乱编。
  四、强化学生的格局意识。大格局的人的人生境界恰恰是热衷于"夸夸群"的人所不具备的。分析当下经典人物的精神世界,可以涤荡学生的心胸,让学生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写出时代性、大胸怀的作文。
  五、在论证方法上,要经常进行片段训练。学生偏重引证和例证,因果论证、喻证、假设论证等缺乏。从课本中找出经典的例子,如《六国论》中的假设论证、《拿来主义》中的喻证等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应用。引导学生从表象挖掘本质,理性思考事实中的深刻根源。
  六、训练学生的共情意识。真正融入材料,我手写我心。
  七、引导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专有素材。
  【优秀范文】
网站目录投稿:怀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