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专项调研活动,我发现,乡村教师参加培训"出县少",特别是不少村小、教学点和幼教点的教师"出不去"。 调研对象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一些乡村教师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培训学习缺乏热情,自己不愿参加培训,通常被动应付不得不参加的培训,如全员培训的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二是自身工作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持他们"走出去"参加培训。村小、教学点和幼教点本来就教师少,如果外出学习,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县区师训工作管理者和乡村学校校长等反映,"派训难"是他们经常面对的问题,分配给村小、教学点和幼教点的培训指标往往难以完成。他们认为,有一些县级以上培训项目不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参训教师感到"想学的学不到""培训了没有多大作用",学习动力受挫。这也是导致部分教师不愿外出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他们还认为,最近几年的县级以上培训项目繁多、交叉叠加,有些项目的外出培训放在平时的教学时间,且相对集中,是造成工学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 造成乡村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工学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下大力气做好培训项目的统筹协调、规划设计、精准施策,既要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做到集约化,不让培训成为县区师训工作管理者和乡村学校校长的烦心事和乡村教师的额外负担,还要通过精准施策、创新制度、优化机制,切实缓解工学矛盾,让乡村教师能够出得去、愿出去,矫正培训内容、方式、评价与管理等的偏差,让乡村教师能够学得进、学得好。 我认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和举措破解乡村教师培训"出县少""出不去"的难题: 第一,从乡村教师编制方面来看,应该对乡村学校教师编制进行精准扶贫,可以通过盘活存量、增加现量、动态调整、确保运行的制度设计与切实执行,为乡村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创设政策环境,保障学习机会。 第二,从培训的项目设置方面来看,建立教师培训项目集约化机制,让"过度"变成"适度"。一是切实做好培训省级统一管理,杜绝培训项目繁多、交叉叠加情况的发生;二是切实落实培训"减负",建立并推进年度个人学分定额制度,克服过度培训现象的出现。 第三,从培训的自主选择方面来看,要确保乡村学校及教师对培训项目及承办机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的知情权、选择权、自主权、评价权。一是周期规划"早知道";二是年度计划"我参与";三是培训方案"合我需";四是培训评价"用为重"。 第四,从培训的激励机制方面来看,要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实用感受,培训要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二是快乐体验,要让参训者体验到自己确实有所收获;三是成就激励,让参训教师切身发现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不一样,自己进步了。 对于工学矛盾的解决,除了落实上述四条意见之外,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还需积极谋对策、深入想办法。吉林省永吉县实施"国培计划"的有关做法就可以借鉴:县级统一计划参培学科、合理搭配参训人员、错开正常教学时间,并做好替代外出参训教师工作的安排等。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曾认为,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参训在于培训是否能够立足教师的现实需求,是否能够提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路径,更在于是否能够激发教师参训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师的行政指令性要求,减少强制性培训,把培训和学习成长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才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根本途径。我认为,这些意见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承办机构听取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