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教研部门下发了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情况汇总。细看发现,全县范围内报名"晒课"的教师少,上传"晒课"资料的更少,而上传的教学视频只有区区十节。联想到"晒课"之初下发的各种方案、通知,再看看临近"晒课"结束的节点情况,不免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会没人"晒课"? 纵观"晒课"过程,我认为出现"晒课"少有人问津的情况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度不够。首先是教育教研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晒课"不仅仅是一项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更是一项大范围、系统性的大型教研活动。作为教育教研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晒课"的重要性,不仅要落实,更要在落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惜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教研部门对"晒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是转发文件、口头督促,致使基层学校认为此项活动仅仅是一种自愿参与或个别人参与的活动,忽视了其全员性、全体性的要求。 其次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校在活动中存在"隐身"现象,仅仅是传达文件,至于"晒课"的完成程度、质量等均不做过程性监控,"晒课"成了一种无组织、松散式的个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晒课"的重要性在教师心中就又打了一层折扣,导致无人愿意"晒课"。 再次是教师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待"晒课"的态度。许多教师对待"晒课"态度不端正,只觉得是一种负担,从不认为是一个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敷衍、逃避。其二是对待"晒课"的行为。许多教师仅上传教学设计,很少上传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相关资料,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稍加修改或不修改直接上传。 二是组织不力。从教育教研部门到学校,对"晒课"的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在组织程序、主体责任、奖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以学校为例,对于此项教研活动,在明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同时,学校不能仅将责任写在方案中,而要将责任靠实、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抽调人力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按照"晒课"的安排合力确定工作进度,并对进度实施追踪,确保按时有序进行。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监督和奖惩办法,不能仅靠口头表扬和批评来完成工作。出现无人"晒课"、"晒课"人少的情形正是组织存在缺陷的一种体现。 三是导向不明。为什么"晒课"?"晒课"能干什么?不少基层学校和教师对这些问题理解得不够透彻,"晒课"的顶层设计也未能有效触及到教师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晒课"中的优课不论哪一级在职称评聘等方面都不算作优质课,这就使得教师们不愿付出努力去"晒课"; 另一方面,优课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按理说各科、各学段的优课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优课资源的极少。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保障"晒课"活动晒得出、用得上。 第一,强化认识,将"晒课"纳入教育教研考核。教育教研部门要将"晒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学校要将"晒课"作为一项核心教研来抓,教师要将"晒课"作为重大成长契机来对待。当然,要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将"晒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到各级教育教研工作的考核当中,适当加压,让"晒课"落下去。 第二,明确职责,将"晒课"责任靠实抓牢。教育教研部门要主动担当,自觉承担起完成"晒课"工作的主体责任,对"晒课"工作不仅仅从业务上要跟进指导,还要注意收集各学校在"晒课"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来保障协调"晒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提供便利条件和物质奖励。 第三,注重引导,提升"晒课"的荣誉度。一方面,要提高优课的利用率,将优课使用作为教师业务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要求和强化,组织经常性的优课研讨和集体学习。另一方面,要考虑逐步将优课纳入到评优选先和职称评聘的支撑条件当中。其实,"晒课"教师也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努力,将"晒课"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不仅能让教师多一个晋升门槛,还能极大提高"晒课"的量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