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蔡志忠是狼启发了我


  在知识的培育上,父母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
  父母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
  但在父母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如果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家长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因为他们有时也不知道答案。他们喜欢做的是买一本百科全书,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最简单的,用一句话可以驳回的便是:"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用?"一语蔽之,既掩盖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没完没了的麻烦。而对孩子来讲,大多的家长望女成凤心切,宁可费许多周折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学,以便开发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毫不在意地驳回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讨或提供其他寻找答案的途径。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是有头脑,独立思考的魅力女性,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蔡志忠喜欢狼,他始终这样认定:"是狼启发了我"。蔡志忠相信,狼在大自然那极度恶劣的生态圈中一代又一代所形成的顽强竞争力,正是得益于"不加施教"。所以,他决定对独生女儿也"不加施教"。
  女儿小的时候还不识字,每当带她上餐馆点菜,蔡志忠从不为她擅作主张,而是拿起菜单,一一念给小家伙听,让她自己选择想吃的餐点。
  带女儿去动物园玩,他又会在关着狼的笼子前驻足。然后问女儿:"你知不知道‘狼’字为什么右边是‘良’,而不是‘劣’?"女儿摇摇头,他便娓娓解释道:"因为是狼淘汰了生物圈中所有不胜任的角色,狼是兽中之良者哦!"
  后来女儿念书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个零分!妈妈在旁又气又急,好脾气的父亲却并没有怎么骂她。他一边安抚妻子不要太焦虑,一边郑重其事地和女儿讲,"要不要做功课,要怎么做,你自己判断。"
  一家人后来移民加拿大,到了周末,当女儿缠着说要开车郊游时,父亲还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那你自己想去哪里?"女儿于是又得歪着头,自己来找答案。在这"不加施教"中,女儿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存能力的教育,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我该怎么做"。
  加拿大学校的选修课特别多,如何让女儿选择一个方向去发展?成为困扰蔡志忠的问题。她不是爱画画吗,于是,从此蔡志忠画室里多了一张画桌,让女儿跟父亲一起画。
  星期六,女儿要去动物园,路过一个美术馆,"进去看看吧?"对女儿的培养在"不加施教"中暗地施教,"听之任之"中巧妙引导,艺术甘霖悄然流进了女儿的心田,绽开了一束自由生长的花。
  女儿开始有了成为一个设计师的梦想。她画各种画,妙趣横生,人小志气大,不服输的她向编辑讨价还价:"为什么我爸爸每幅画可赚500块,我的却只有200块?"她也像爸爸小时候一样,经常突发奇想∶"三明治为什么是方的而不是圆的?""汉堡包为什么没有尖呢?"
  蔡志忠一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外工作、旅行,妻子也因为拍广告经常不在家。怕女儿寂寞,就为她请了保姆,谁知她并不领情:"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个人在家更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父亲节的时候,女儿用十来张画纸订在一起,给爸爸做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画纸上,每一张都有一个她许下的心愿,比如:"今年自己独立清扫房间","给爸爸泡一次咖啡","送爸爸一件不算过分的礼品"等等。看着女儿的礼物,蔡志忠笑了,女儿多像儿时的自己啊,活得那么有条理,那么自由和完整。也许会有人对此提出非议,认为女儿没有接好父亲的班,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认为她的经历太顺畅了,不利于她的成长。但蔡志忠不这样看。
  记得香港一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题为《崎岖的道路》的自传,他摇摇头,说自己没有"崎岖的道路",如果改为《平坦的大道》倒是可以写一写。为什么非要挑那种不好的路来走呢?这是哪一家的规矩?蔡志忠感到奇怪。
  蔡志忠相信,规矩都是由兔子定出来的,但打破规矩的永远是豺狼,而豺狼的微笑,就是成功者的微笑。他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也是这样告诉女儿的。
  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不同教育。在这方面,中国家庭都有过度保护的倾向。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
  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中国人玩具有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冒险的游戏的很少呢?
  美国家庭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常常是学生家长,而每次比赛家长都要参加助威团做比赛服务,像医药护理、输送饮料等。
  许多中国的留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上感到有压力,多数选择器乐作为多维发展的手段,但在体育上尤其是挑战性比较强的项目上,却是自叹不如。
  也难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父母用心呵护下,在对体育普遍轻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想克服心理上的羁绊,奋勇向前的确不易。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它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胆大心细的作风,不仅只在体育上有所表现,也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所作所为。
  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的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的工作,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职业要求。
网站目录投稿: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