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魏巍东方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魏巍《东方》创作背景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两次亲赴朝鲜战场,和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在志愿军指战员英雄事迹的鼓舞下,魏巍写出了很多影响中外文坛的优秀通讯。魏巍掌握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各个战役、战斗的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深入研究了中国和朝鲜的形势,想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写一部反映从中国到朝鲜,从后方到前方,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程的长篇巨著。
  《东方》的创作,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55年初,魏巍开始动手创作《东方》,到1965年写出了四十万字。"文化大革命" 中,魏巍被打成"黑线人物",《东方》的手稿被没收了,于是创作就中断了。1970手稿回到魏巍的手中,但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搞什么"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使《东方》的创作无法进行。他重新阅读马列主义精典作家的文艺论著,研究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创作经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按照社会生活原样去反映生活,拒绝采用江青反革命集团钦定的"三突出"的模式。1974年秋,他把中断九年半的《东方》的创作又拣起来了,到1975年秋,终于完成了七十五万字的初稿。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魏巍又精修细改了一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了。
  魏巍《东方》赏析
  《东方》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程的长篇巨著。它忠实地记录了,中朝人民并肩战斗,战胜了世界强大敌人的真实的历史的一页。它写出了东方人民的觉醒,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处处不得人心,时乖命蹇。从而,展示了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伟大进程。
  《东方》通过对郭祥所在团队转战朝鲜战场的历程和郭祥家乡冀中平原凤凰堡村合作化运动的描写,将全国解放初期国内建设新生活的斗争同朝鲜战事有机组合在一起,揭示了这内外的胜利在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斗争中的重大意义,它挫败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揭穿了纸老虎的画皮,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人心的对比,高扬了民族解放和人类社会主义实践的正气。小说借觉醒了的美国俘虏莱特的口向世界宣告:"问题是简单明白的: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纯粹是一些坏家伙坐在后方安乐椅上胡编出来的,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而真正威胁人类生存的,却是那些想攫取利润的帝国主义!"
  《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昂扬的革命激情,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热烈赞颂中朝人民的友谊,生动地概括了发生在东方的这场伟大战争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五十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有力地鞭答了战争贩子、侵略者和懦夫、叛徒。
网站目录投稿:盼之